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新能源车主只需通过手机轻松一键预约,即可召唤移动充电车,它们就像训练有素的快递小哥一样,携带着大功率充电设备,迅速赶往指定地点。记者近期在北京海淀、经开区等区域进行实地走访时发现,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充电自由”这一概念正催生着全新的消费场景。移动充电车以“充电界外卖员”的形象出现,成功破解了老旧小区、园区等区域充电桩安装难题。这种“车找电”到“电找车”的转变,不仅革新了新能源车的充电模式,更以其即需即用的便捷性,重新诠释了现代汽车生活的内涵。

位于北京海淀区的小南庄社区内,一辆通体雪白、形状方正的智能移动充电车显得格外引人瞩目。这辆充电车犹如一位贴心的“充电伙伴”,随时准备为车主提供便捷的服务。居民们只需在微信群里预约,便能远程操控打开汽车充电口,随后物业工作人员便会操控移动充电车驶至车位,为车辆进行充电。对此,海淀小南庄社区书记柳春英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道。

据介绍,这台移动充电车为直流快充设备,平均1小时就能为电车完成“续航”,每度电只需要1元,用户可以线上结算,实现了从“车找桩”到“桩找车”的转变,切实解决了新能源汽车急需充电的相关需求。

据柳春英介绍,小南庄社区的居民院大多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上世纪90年代平房拆迁上楼做的变压器,设备比较老旧,电容量也有限。社区里的新能源车主曾反映想加装充电桩,但经过测算,仅能满足很少一部分车主的需求,充电缺口依然很大。考虑到社区新能源车越来越多,车主充电问题会愈发严峻,社区将问题反映给了街道,最终由海淀区城管委和街道共同对接了北京首钢城运公司,在去年10月中旬引入了移动充电车。

据首钢城运技术研发部负责人常一龙介绍,为适应社区相对复杂的环境和路况,这台车在引入社区之前还进行了一次改造升级,增加了转向的灵活度。

不仅是小南庄社区,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目前赛宝新能源已在北京经开区投放约60辆移动充电车,覆盖大雄郁金香舍、上海沙龙、朝林广场等社区及企业园区,累计服务超1万位车主,完成近6万次充电。

赛宝新能源首席运营官林琳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上门超充服务旨在解决车主充电过程中的各类痛点。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快速响应车主需求,让充电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上门超充服务的出现,会不会与现有充电桩网络形成竞争关系?在亿瓦研究院创始人黄山看来,“移动充电车是补能领域的一个场景补充,主要用于应急补电和高速救援等特殊场景,可以与充电桩网络形成互补”。

林琳解释道:“上门超充服务主要填补了现有充电桩网络的‘网络盲区’和‘应急缺口’。在一些老旧小区,由于空间有限,安装充电桩面临诸多困难,车主充电难题突出。而移动充电车可上门服务,覆盖这些家充难以触及的区域。此外,在应急场景中,如节假日服务区‘一桩难求’、车辆半路抛锚等情况,上门超充服务能够快速响应,实现即时补能,弥补公共快充‘无法移动’的短板。以节假日为例,服务区充电排队时间平均可达2—3小时,上门超充服务只需1小时就能到达现场并完成充电,大大节省了车主时间。”

柳春英亦表示赞同:“这项上门超充服务对于那些临时需要充电或无法前往固定充电桩的车主来说,极为便利,有效满足了居民的充电需求。自从我们社区推出这项服务,新能源车车主的充电难题得到了显著改善。”

林琳巧妙地将移动补能在整个补能生态体系中的角色,比作一个既形象又贴切的比喻——“毛细血管与应急响应层相结合”。她进一步将补能生态体系类比为庞大的“能源供应链体系”,其中,公共快充站扮演着类似主动脉的角色,它能够有效满足大众的常规补能需求;而家充设备则带有明显的私域属性,为用户提供稳定且便捷的补能服务。与此同时,移动超充则如同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其灵活性和便捷性使得它能够轻松解决用户在“最后一公里”以及突发情况下的补能需求。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