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近日,我国首档深入探讨工业文化的电视节目《中华考工记》正式在央视综合频道与观众见面。该节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携手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打造,以震撼人心的科技画面和深入挖掘的历史故事,引领观众展开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节目通过追溯古代工艺的记载,生动展现了现代智能创造的辉煌成就,深刻诠释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不息,并在智能制造的新时代里不断守正出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经典《考工记》便以七千余字的篇幅,系统地记载了木工、金工、皮革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技术规范与制作流程。这一文献不仅清晰地展现了当时中国在科技工艺领域的规范性与领先地位,更体现了古人对技艺革新与效率提升的不懈追求。在追求技艺革新与效率提升的传统中,古人不断通过发明创造来提升工作效率,并通过瑰丽的想象力拓展了无限可能。 历史上,诸如“偃师造人”、“机妍”等记载,充分体现了古人对智能机器的早期想象。这些在当时被视为“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如今已通过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成为了现实。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也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中华考工记》首期节目中,中国专精特新机器人40台机型、共80台国产尖端机器人集结,同台共演,实现对中国机器人产业版图的首度全景式呈现。节目不仅向观众展现了机器人领域的发展现状、凸显技术的迭代,亦体现了机器人产业与制造、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一幅属于智能时代的工业新生态图景,在荧屏铺展。

在服务领域,智能机器人已步入银行担任大堂经理,高效完成取号引导、业务填单等任务;工业建筑一线,工业机器人凭借头发丝级精度,在深中通道钢壳焊接中担当重任;消防领域,消防灭火机器人能在爆炸火场持续作业,火势扑灭后,机器狗还能凭激光视觉精准攀爬工业镂空楼梯,深入废墟进行气体检测……从大国工程的钢火锻造,到日常服务的细致入微,中国机器人正以多元形态重塑生产生活。

由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工业体系,中国工业的发展形态持续演进,但驱动其发展的核心——对极致的追求与严苛的标准精神,却穿越千年历久弥新。《考工记》蕴藏的工业智慧在现代机器人领域得到延续。典籍中,锻造车轮需要“规之”“萭之”“悬之”“水之”“量之”“权之”六重标准,这与当代机器人的标准制定形成跨时空的呼应。精益求精的理念千年传颂。

标准化的背后,离不开研发者无数次测试迭代的攻坚历程和产业的强大支撑。节目镜头穿透炫目的科技光晕,精准捕捉工程师们如琢如磨的执着。比如,为优化“小擎”前空翻性能,工程师以克为单位削减关节重量,堪称极限调整。精确到毫厘的苛刻,恰似《考工记》中“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的现代回响。而“周人上舆。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的记载,正转化为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的高效协同实践:零部件上午下单、下午送达的响应速度,生动诠释着现代工业生态的强大支撑力。

当机器人技术飞速突进,一个根本命题依旧回响:技术为何而生?《考工记》“辨民器”的箴言穿越时空给出答案——器具存在的核心价值,在于服务人的真实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导盲机器人在诸多细节设计上兑现了这一理念。其六足结构确保盲人行走的稳定与安全,静音设计避免干扰其依赖的听觉感知,“四元桶避障算法”则精准解决突发障碍的痛点。如是创新都指向了中国1700万视障人群迫切的导盲需求——在现役导盲犬不足400只的背景下,科技正成为填补服务空白的核心力量。机器人技术在社会人文领域的应用,也展现出技术革命的终点,不在于追求机械的冰冷高度,而是建设更具韧性的文明——只有每个生命或多或少都能被科技之光照亮,那才是“人机协同美好社会”的理想彼岸。

当历史的车轮与智能机械在舞台上交织共鸣,观众眼前呈现的不仅仅是一部工业技术的演进历程,更是一部中华文明“以人为本,匠心独运”精神的现代演绎。从古籍中的“辨民器”智慧,到现代机器人的“服务人生”理念,从古代百工协作的智慧结晶,到现代产业链协同的传奇故事,中国智造正以跨越时空的匠心精神和对未来的担当,描绘着人机和谐共舞、文明温暖前行的崭新篇章。这或许正是千年考工智慧在新时代激荡的回声,彰显着中华民族在科技发展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与辉煌成就。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