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源远流长的中国书院,自唐代兴起,至宋代达到鼎盛,历经千年而不衰,堪称中国古代教育、学术与文化传承的重要精神地标。在这个盛夏,两档深受欢迎的人文类节目《中华书院》与《少年书院行》异口同声地将镜头聚焦于这片最古老的知识殿堂,追溯千年文脉,探寻精神根源,于暑期档竞争激烈的荧屏上掀起了一股清新脱俗的“书院风”。

江苏卫视携手哔哩哔哩共同打造的纪录片《中华书院》,精心挑选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学府作为探访对象,带领广大观众深入探究中华文化在书院这一独特空间中的演变、传承与发展的历程。节目在嘉宾阵容上独具匠心,汇集了哲学、文学、历史领域的顶尖学者以及人气博主,打造了一个“学院派”与“年轻派”思想碰撞的跨界平台。在首期节目中,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西川,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江苏卫视知名主持人李响,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教授李春颖,以及自媒体博主蔡紫,共同踏上了白鹿洞书院的探访之旅。在朱子遗风的熏陶下,他们一同探寻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较《中华书院》的专家、自媒体混搭跨界,《少年书院行》另辟蹊径开启研学模式,让青少年成为文化探索主体,采用了更具活力的表达方式。这档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双平台播出的节目邀请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肖永明,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等知名专家学者,与一群对传统文化心怀热忱的00后、10后少年共同组成书院行研学团,从岳麓书院回荡的朱张会讲余音,到白鹿洞书院萦绕的书声琅琅;从嵩阳书院延续的理学薪火,到应天书院树立的兴学典范;从石鼓书院见证的三江汇流,到船山书院浸润的东洲烟雨……研学团的足迹循着文脉纵深一路铺展,六所书院串联起生生不息的书院文化根脉。

传统书院文化强调经典研读与义理探讨,其精神内核需深度解读才能被理解,而书院题材的文化综艺需要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大众传播性。面对题材的理解门槛,《少年书院行》运用综艺节目的视觉化优势,以AI技术复原各大书院历史场景,如岳麓书院“朱张会讲”的思想交锋、嵩阳书院“程门立雪”的场景重现,都被从静态的历史遗存转变为可直观感知的视听光影。

《中华书院》则深谙跨平台传播之道,创新打造“大屏+小屏”双轮驱动的传播格局,以8集长视频深度解码书院千年文脉,从历史溯源、思想阐释、当代对话等维度铺展文化长卷;同时节目组制作了40余支中短视频,形成全方位的内容矩阵。这种长短互补、大小屏联动的传播方式突破局限,既满足文化爱好者对文化纵深的探求,又适应快节奏时代的信息接收习惯。

《中华书院》的巧妙之处,还在于着力挖掘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疗愈力量,将书院所代表的精神家园意象转化为现代社会的情感共鸣。节目在探索“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书院精神的同时,将哲学思辨融入现代议题,打造“围炉茶会”“心灵旅行”“哲友会”等多元场景,让观众从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探寻人生智慧。

《少年书院行》宛如“移动的学堂”,它通过趣味性打卡和互动问答的方式,激发少年观众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节目汇集了少年、专家及主持人等多方视角,深入解读,生动展现了书院文化在当代青春中的独特魅力。

荧屏书院综艺的火爆热潮,其背后实质是当代社会对悠闲宁静的慢生活理念的向往,以及对悠久文化传承的深层次追寻。在《中华书院》节目中,学者们的深度解读与《少年书院行》中青春少年的锐意进取,巧妙地融合,共同营造出一幅古今交融、文化寻根的意境。这两档人文节目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更激发了人们对传统中国书院的浓厚兴趣,促使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走进并深深爱上这些古老的文化殿堂。这样的“书院热”现象,正将荧屏上的热度转化为现实中的实际行动,推动着这一热潮从虚拟屏幕走向真实世界。

2025-08-19 07:23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