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来到新华路的上海电影艺术中心。过去观众排队购票的台阶已经不见,门口整体下沉1.5米,基本与马路持平,如今成为附近市民遛娃遛狗的休闲广场,实现了3年前“ 与城市界面友好衔接,全部开放给市民”的理念。

影城外立面拆除原有的封闭形式,玻璃组群使番禺路上的街景与影城内部形成视觉穿透,这种“城市会客厅”的设计,让观众在观影间隙,也能感受梧桐区本身的魅力。

它的更新,对城市风貌的延续,城市文化的展现,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影城更新设计师、上海华建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朱浩洁回忆说,30多年前的老影城也是华建设计的项目,30多年后,依然由华建来负责。岁月仿佛在这里首尾衔接。

更新时,他保持了老影城的圆弧造型,融入了一些现代设计手法。而“开放”这个词,贯穿始终。这里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会场,是链接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纽带。

除了门口的空间开放以外,有一条旋转的外部楼梯,直接从外面通往影城二楼,先进入开放式的露台,再直接进入影城主厅。外楼梯的设计,不仅用于红毯、走秀,也让原本的封闭建筑变成半开放式。没有活动时,露台成为市民观景的打卡点。

内部的影厅,同样讲究开放和变通。比如一些老观众最初不理解,为什么更新后的2号厅是可移动阶梯,而不是传统影院座椅。

实际上,2号厅如今在放映之外的闲暇时间,有更多元的功能。这里已经举办过多场产品发布、论坛等活动,还有情景党课演出、团建活动等内容展开。

2楼的1号厅,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杜比剧场,同样,这里也举办过各类品牌和艺术类活动,而不仅仅用作放映。

顶楼的3号厅,增加了观感和舒适度,尤其精心设计了商业流线,黑胶、音乐、艺术展览时常在这里出现。

这场更新工程,不仅让4栋割裂的建筑融为一体,也逐步从“电影节主会场”转型为“电影文化生态综合体”,从单一的银幕放映走向跨界融合与打开——

在空间层面,打开界面—打通动线—激活灰空间,将封闭的文化堡垒转化为开放的城市客厅;

在运营层面,打破“门票经济”依赖,B端活动、C端体验、IP衍生构成多元盈利模型;

在文化层面,让老建筑发挥原有的文化地标功能,还纳入了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等其他艺术空间,讲述新故事。

上海电影艺术中心的探索,其实是在回答一个时代命题:当互联网改变了观影习惯,实体文化空间如何重塑自身价值?这里既是电影放映平台,也是艺术教育基地(如“电影党课”以及一些团建的文化活动),还是商业消费场景(主题餐饮、IP零售等)。

“对上影集团来说,首先还是内容为王,只有前端的影视内容、IP获得认可,才有后面的各种玩法。”王隽说,比如电影+时尚、电影+画展、电影+走秀等,为影视文化提供鲜活的跨界体验。

如今的尝试不一定每项都能成功,但电影之都的上海,敢于迎接未来的变化与可能。

2025-07-12 08:49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