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怎样的幼儿园才能被称为“高质量”幼儿园?这三个字是否暗示了所有幼儿园都必须遵循某一共同的高标准呢?

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学前教育学院以及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的副院长何慧华进行了解释。她指出,当前的幼儿园评估模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颠覆了传统评估的框架,还打破了以往行政、教研以及督导等方面的固有标准。现在,这些领域更加注重对幼儿园发展过程的评价,并积极鼓励和引导园所进行自我评估。这样的做法旨在激发幼儿园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主动性的提升。

不设定统一标准,并不意味着我们缺乏对幼儿园发展的衡量准则。实际上,这体现了一种理念上的转变,即把原本针对单一幼儿园的发展指标,提升为整个区域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每一所幼儿园的发展不再是独立作战,而是成为了区域整体进步的一部分。在每一次关键的会议中,都会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专家的参与,他们不仅提供支持,还将资源倾斜至那些有需求的幼儿园。通过这样的共同努力,我们旨在对幼儿园在普及普惠方面的重要指标进行优化改造,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撑和助力。最终,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成就每一个幼儿”的美好愿景。

其实,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生源减少就意味着教育需求的降低。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儿童发展与家庭早期教育的学者,何慧华认为,当前已经度过了人口高峰期,教育回归常态,教育需求也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我们对教育高质量的追求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时考验的,更是每个区、每一所幼儿园的内生动力。何慧华比喻道,“现在不是用同一把尺去衡量所有幼儿园,而是用自己的尺量自己。”每一所幼儿园成长轨迹、地区资源和面临问题各不相同,各区扶持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闵行的学区幼教联盟、浦东的集团化,幼儿园需要在发掘自身问题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其间,一支由上海市特级园长、正高级园长、各区教研员等专家组成的支持团队,将始终为其提供陪伴式指导。每到一所幼儿园,专家们如同一颗颗“教育雷达”,扫描并诊断着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从园长教育理念到师生互动模式,从户外运动安排到学生整体状态,通过沉浸式观察和动态追踪,协助幼儿园制定长短期规划。

如今,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已逐渐丰富多样,小山坡、沙水池、骑行道、种植区等充满童趣与探索性的设施,正成为幼儿园的“标配”。得益于区域、专家的支持以及教育理念的革新,这些幼儿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每一所幼儿园都在自己的赛道上疾速奔跑,不知不觉中,它们正逐渐与行业中的“领跑者”并肩前行。

教育优质均衡普惠,早已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闵行乃至整个上海正在身体力行、全力以赴推进的教育使命。这并非仅仅意味着简单粗暴地淘汰薄弱幼儿园,而是我们致力于为每一所怀揣发展梦想的幼儿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这种策略,源于对提升人口素质的长远规划,它不仅满足了家长们对“就近入好园”的迫切愿望,更是对国家人口战略长期投入的积极回应和有力支持。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