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合肥工业大学致力于构建一个从基础研究出发,涵盖专利布局,最终实现产业孵化的完整产学研一体化闭环,以此培养汽车人才。

白先旭强调,在课题紧密对接产业实际需求并着手研究的同时,他们便同步进行专利规划,并要求学生在研发的早期阶段便着手撰写专利。

通过这种前瞻性的布局,成效尤为显著。在最近几年里,该团队成功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超过100项,以及6项PCT美国专利。此外,他们还构建了“基础专利(源自实验室的原创技术)与应用专利(企业合作中改进的技术)相结合的分级保护体系”,并清晰定义了技术转化的途径。

到了孵化阶段,学校大力支持团队及学生成员成立科技企业。为此,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专门为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高科技企业培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服务。在这样的精心培育下,仅白先旭团队就孵化出3家科技企业,分别为工大智骋(合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冠盾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国麒科技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智骋汽车联合创始人之一是该学院的博士生李成蹊。2018年,李成蹊保研至该校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面向电控悬架系统产品的行业需求,他一直在导师白先旭的指导下,联合相关企业进行电控悬架系统的技术攻关。

从硕士到博士,李成蹊用了7年时间,他先后多次进入奇瑞汽车、安凯汽车等本土企业调研,把“理想条件下”电控悬架技术,转化到产业园里满足各种复杂工况条件下的产品中。经过一次次地实战打磨,李成蹊作为主要参与人,和老师、同学一起完成了包括3款乘用车、2款商用车在内的电控悬架产品开发,逐渐成长为学生研发团队的“领头羊”,最后也水到渠成地成为智骋汽车的联合创始人。

针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跨学科特点,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结合学生选择的课题,构建由学校、企业专家组成的跨学科导师组,为研究生的课题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每个课题小组定期根据项目推进需求,通过组会进行交流,团队每月进行一次大组交流,实现跨项目的资源共享。

在团队定期的交流会上,学校导师和项目的企业领导提出要结合材料科学、自动化控制等其他学科的优势,进行跨学科交流合作。李成蹊说:“我们团队成员横跨汽交、机械、电气等多个学院。团队内分工明确,我负责项目主要的架构设计,参与协调学生工作。多学科交叉环境,让我受益匪浅。”

在项目推进的重要时期,白先旭多次带领李成蹊等同学赴车企试验场驻扎,与企业产品开发人员朝夕相处。这批研究生们不仅将最前沿的技术展示给企业,也在与企业协同工作中,了解熟悉实际车辆工业开发的多领域和全流程。

另外,学院凭借安徽省汽车工程学会的“知行”微型讲座平台,定期特邀奇瑞、江淮、蔚来等公司的资深工程师,对这些企业实际项目的案例进行剖析。

如今,合肥工业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已成功打造出一种独特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已成为其响亮的品牌标志。在该模式的引领下,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成功孵化出智骋汽车等一批新兴企业,累计培育出高科技企业188家,并培养出硕士研究生5000余名,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