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在今年的上半年,安徽省成功跻身全国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以及汽车出口量均位居首位的省份。

这份熠熠生辉的“汽车皖军”成绩单背后,蕴藏着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强大支撑。教育部直属的合肥工业大学,作为国内最早开设车辆工程专业的院校之一,多年来深耕细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合肥工业大学已培养出大量优秀的汽车专业人才,其毕业生在全国汽车行业人才总量中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比重,赢得了“汽车工业三分天下,合肥工大独占其一”的美誉,成为我国汽车工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为助力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持续破解高校育人与产业需求的脱节问题,不断提升人才培育的供需适配度,构建起“需求牵引—产教融合—制度护航”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企业需求导向生成课题

暑假期间,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依然热火朝天。包括车辆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在内的几十名同学,正围绕不同汽车车型的“理论”数据与“实际”数值,反复调试,力争达成技术突破。

十多年来,该学院教授白先旭带领团队一直在汽车电控悬架领域,进行相关基础研究与前瞻性产业化应用实践。

目前,汽车电控悬架多以进口为主,配置在价格高昂的高端车型上。如何让更多的汽车拥有高性价比的电控悬架,已成为诸多车企亟须破题的关键之需。

“智能电控悬架控制器相当于人的大脑,它下面还有肢体,用来保证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平稳性。”白先旭形象地比喻说。

他拿起另一款控制器介绍:“这是我们自主研制的一款车规级电控悬架系统控制器,其核心就是磁流变液。这个黑色液体在磁场控制下,可以在液态、半固态、固态间快速切换,切换响应时间在毫秒级。目前,从成本角度来说,不一定占有优势,但它是未来领域内的一片蓝海。”

为了有效解决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白先旭团队积极与蔚来汽车、江淮技术中心等业界领军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针对企业面临的技术攻关需求,团队紧密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共同构建了涵盖整车预期功能安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攻关课题库。在此基础上,研究生们紧密围绕课题展开深入研究,深入参与到企业的研发全流程中。通过这一创新模式,最终的研究成果不仅得到了企业的认可,还成功应用于研发车型,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白先旭表示,借助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的研究课题构建模式,不仅能够切实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还能使研究生对企业的研发领域和操作流程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减少他们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