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在“黄梅戏乡”安庆,11家专业戏剧院团、800多名专业演职人员担纲黄梅戏传承发展的主力。三年前,《安庆市黄梅戏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助力院团走出黄梅戏人才断层、观众逐步老龄化等困境,成功破圈出圈,实现传统艺术与当代审美的深度共鸣。

近日,在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大剧院,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创排的大型原创黄梅戏《延年和乔年》震撼上演。

“革命者,只有站着死,决不下跪!”铿锵誓言穿透舞台,激荡着观众的心灵。剧中,“90后”演员王泽熙饰演的陈延年目光如炬,将革命先烈的铮铮铁骨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这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正是安庆黄梅戏在人才培养创新中结出的硕果。

曾经,黄梅戏也与众多传统戏曲剧种一样,深陷青年人才匮乏、传承断层的危机。《条例》出台,犹如一场及时雨,从政策层面为黄梅戏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条例》明确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黄梅戏人才保护和培养,设立“黄梅戏英才库”,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激励和保障。建立黄梅戏人才梯队,接力传承,梯次培养黄梅戏领军人物。

在法治轨道的引领下,安庆黄梅戏院团各展所长,掀起“育新人、出好戏”的发展浪潮。以《延年和乔年》为代表,该剧推动“90后”“00后”等青年演员挑梁担纲,以蓬勃朝气演绎革命故事。创作团队还将音乐剧的灵动、话剧的张力融入黄梅戏婉转唱腔,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贴合年轻一代审美。

这一创作突破的背后,是再芬黄梅构建的全方位人才培育体系在持续发力。近年来,再芬黄梅既培育名家名角,也发展编剧、导演等全链条人才,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创新打造“戏曲文科实验室”,将现代高等教育与个性化、传统戏曲教育模式深度融合,为黄梅戏培养兼具传统功底与时代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王泽熙对此深有体会:“从初登舞台到独挑大梁,剧院的系统化培养让我实现了从‘演一角’到‘演百面’的蝶变。”

为破解“人才荒”,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宿松县新黄梅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等院团则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黄梅戏院校深度合作,采取定向招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持续为剧团注入新鲜血液。

在法规护航与创新实践的双向赋能下,《六尺巷·宽》《皖山情》等一部部精品力作叫好又叫座,吴美莲、夏圆圆等一批批优秀演员脱颖而出,摘得梅花奖、白玉兰戏剧奖等奖项,让黄梅戏的艺术魅力绽放于更广阔的舞台。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