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散落在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不可移动文物,如同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平凡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间日常的守护者。在今年的国际古迹遗址日泰安主场活动中,隆重发布了超过30条以文物为主题的游径。其中,江苏申报的“江南水乡·斗米尺布”脱颖而出,荣膺十佳案例之一,而“百年工商”也荣获优秀案例称号。这两条独具特色的主题游径,其设计者均为我国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沈旸先生,他的专业素养和创意设计为这些游径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文物主题游径是指一种以文物为核心,串联一系列文化遗址和景观的游览路径。那么,它与常规旅游线路有何不同?它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弘扬方面具有哪些重要性?此外,对于如何更高效地运用第四次文物普查的成果,它又有哪些参考价值?“中国大运河”杂志对沈旸教授进行了独家访谈。

文物主题游径是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以特定主题为主线,有机关联、串珠成链,集中展示专题历史文化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

“打个比方,设计文物主题游径就像是写脚本,把散落的甚至是彼此并无关联的文物,像串珍珠项链一样,打造成一条用文物讲故事的主题线路。”沈旸说,“如何突破常规,能从最日常的生活中提炼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物主题游径?有一次和指导单位江苏省文物局务虚讨论,聊的过程中说,能不能做一个特别牛的事,用最普通的东西,表现最深沉的主题?聊着聊着,就把方向定在了斗米尺布上。”

一斗米,一尺布,代表着温饱的物质追求;耕织传家,是农耕社会的精神传承。可以说,斗米与尺布奠定了江南文化的物质基础,塑造了江南水乡的人文景观,孕育了发达的精神文明,由此生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观,“一粥一饭,半丝半缕”的勤俭观,“晴耕雨读,诗书传家”的文化观,“乐善好施,博施济众”的慈善观,“筚路蓝缕,白手兴家”的实业观,最终塑造着我们熟悉而亲近的“江南”,成为理解江南文化的一把钥匙。

“江南水乡·斗米尺布”这一独特的文物主题游径,以环太湖地区(尤其是太湖以东的水乡地带)为地理核心,广泛覆盖了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以及浙江的湖州等地。该游径初步整合了45处具有主题性的文物资源点,以及17处拓展性的文物资源点,其中包含1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同构筑起“苏湖一熟天下足”、“绣云织霞机杼声”、“晴耕雨读修文业”、“贻谷高义传千秋”、“农桑锡纺工商兴”、“春雷阵阵满地红”等六大文物主题。 以“苏湖一熟天下足”为例,这一主题的游径串联了一系列历史悠久的地点,包括新石器时期的草鞋山遗址、唐代文学家陆龟蒙的墓园、近现代文学家叶圣陶的墓地及其执教旧址、万盛米行的旧址、甪直粮囤等。这些地点以一粒稻米6000年的历程为主线,将太湖流域稻作的起源、生产、流通、贮存直至现代的转型娓娓道来,并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多产业联动、多环节并举的文物集群。 沈旸表示:“在这条游径中,我们不仅仅看到高等级的文物,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个主题的串联,以高级别文物引领低级别文物,让这些散落在各地的文物资源讲述它们的故事,让更多人能够听到它们的声音。” “‘斗米尺布’的游径,正是希望以最微小的尺度去度量最大的幸福,绘制出一幅在盛世之下‘日用而不觉’的千里江山图。”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