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驱车穿越青浦区赵巷镇和睦村,车轮在湿润的柏油路上轻轻碾过,前一瞬,车窗外还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剪影;转瞬之间,广袤的田野美景便跃然眼前。这个看似平凡的村庄,却因徐泾河的穿流而别具一格,河岸两侧分布着20多家各具特色的店铺,它们错落有致地排列,形成了一条蜿蜒的“和睦水街”。这里不仅风景如画,更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乡村经济生态,为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与色彩。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搜索“和睦村”一词,相关分享数量已突破千计,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纷纷驱车从市区赶来,争相打卡。位于沪郊的这个小村庄,仅有不到300米长的水街,究竟是如何成为新兴网红打卡地的呢?而和睦村又是如何巧妙地抓住“流量密码”,一跃成为沪上“顶流”和乡村振兴的“样板间”的呢?这一切背后的故事,令人不禁好奇。

如果说从城市到乡村的“无缝衔接”让人一时没转过弯,那么和睦水街映入眼帘的那一刻,真可谓松弛感拉满。

潺潺流水间,白墙黛瓦的民宅与浓郁的翠绿融为一体;河畔摆放着遮阳伞和桌椅,有人正“躺平”休憩;七色雀鹊桥旁,几位阿姨爷叔兴致盎然地摆Pose拍照;沿着河岸信步,迎面有游人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烟雨朦胧的和睦水街,人气虽不比艳阳高照的大晴天,却多了几分清闲与诗意。

再往里走,河边小院一家赛一家地“精致”。下午1时许,餐厅“和田睦舍”依旧人气旺盛。木门敞开,偌大的庭院里种满花草绿植,枣树、石榴树、柿子树伸展着枝丫,屋檐下悬挂着二十四节气灯笼;走过烟雾缭绕的青石板,选一处竹椅矮桌围坐,喝咖啡、打边炉、品美食,还有小狗在脚边撒泼打欢。

尽管天公不作美,但庭院里依旧座无虚席。36岁的王女士家住徐泾,和丈夫带着两岁的女儿一起来,点了一份墨西哥卷饼和意面,享受休闲放松的户外时光,“我们一家是这里的常客,从女儿半岁开始几乎每隔一周就会来,一待就是大半天”。王女士说,水街最吸引她的就是户外环境,特别适合家庭出行。她带着女儿和小动物嬉戏,先生带着网兜和水桶去河畔捞鱼,不一会儿就满载而归,“偶尔捞到珍稀品种,还会放到家里的鱼缸里”。

不只是青浦本地居民,水街上也不乏从市区来打卡的市民。步行不到5分钟,茶咖馆三毛小院同样热闹非凡。年过六旬的祁振毅抱着电吉他,和几个阿姨爷叔开起了小型“演唱会”:点一壶茶和小食,从早上到现在唱了三四十首歌。“我们住在徐汇区,是朋友推荐来的。不同于城市的喧嚣,这里环境清幽,喝茶、聊天、玩音乐,很开心的。”祁振毅说。

不到300米,一步一惊喜。男女老少都能在水街找到乐趣。此番景象,让人感叹:这还是记忆里的乡村吗?在社交平台,和睦村被称为“奥特莱斯后花园”。村党总支书记董春辉告诉记者,这得益于和睦村优越的地理位置——紧邻大虹桥商务区,距青浦奥特莱斯购物中心仅百米,西北面不远处就是轨交17号线嘉松中路站。

除了出众的区位条件,和睦村的烟火气也可以追溯到更远:20世纪20年代水路交通时期,徐泾河流域有一处陆睦桥集市,街道沿河而建,民宅依水而立,也曾有过商贾往来,人流如潮的时候。

在即将迈入近百年历史的2021年,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显著成果,和睦村荣幸地成为了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这一荣誉的背后,不仅是对村庄整体风貌的认可,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期许。面对硬件设施的全面提升,如何实现村庄的转型升级、吸引产业落地,成为了我们新的思考重点。 董春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村庄正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随着传统农业收益的逐渐减少,许多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村里不少民宅闲置。另一方面,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商贸发达,拥有巨大的潜在客流优势。这些因素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什么不尝试盘活徐泾河沿岸的闲置宅基地,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乡村消费体验空间呢? 这样的设想,无疑将为和睦村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我们期待通过这一举措,不仅能够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还能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村庄与企业携手共建,行动迅速。采用村民自愿置换、老年人安置等多种途径,实现了23户农舍的有效流转,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基础。和睦水街的建设已初见成效。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