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统计资料表明,在全国约6亿人的名字中,有相当一部分采用了冷门字。在上海的2500万常住人口中,大约有4到5万名市民的名字里含有生僻字,其中不乏年轻人。

随着数字化服务场景的不断拓展,那些拥有生僻字姓名的市民在实名认证、办理证件、参加考试、进行银行金融交易、办理退税、挂号就诊以及出行值机等众多环节中,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各种障碍。市人大代表侯丹华指出,生僻字不应成为公共服务的“拦路石”。她建议,应加强针对生僻字的数字化系统治理,以避免让这些市民陷入数字化服务中的困境。具体而言,她提倡通过技术手段和政策支持,确保生僻字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得到妥善解决,从而保障所有市民平等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䶮’的寓意飞龙在天,我却常为这个名所累。” 一位90后上海市民因为名字带生僻字,在办卡登记、出行值机等环节常被“卡”住,饱受困扰。

据调查,使用生僻字作为姓名,在90后、00后中尤其多,一些家长希望孩子的名字与众不同,避免重名带来的困扰,而生僻字相对少见,有的还含有美好寓意,用其取名能让孩子的名字更具独特性,殊不知,这为孩子的日常生活埋下了种种障碍。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生僻字不仅影响银行开户,还涉及社保、驾照等多个领域。”侯丹华说,对名字中带有生僻字的人来说,数字化社会中“寸步难行”成了头疼问题。

媒体曾报道过一位上海市民因名字中含有生僻字而无法购买“沪惠宝”的经历。最终的解决方案是由该市民的父亲作为投保人,用其老父亲的医保账号作为投保人账户,代办“沪惠宝”。

“因生僻字系统无法识别而侵害居民公共服务权益的事例时有发生。”侯丹华表示,此前媒体报道的“因姓氏罕见全村集体改姓‘鸭’”“因取名生僻办理出生证困难”等,更是反映了生僻字的困境问题。

经过深入调研,侯丹华所在的民革课题组对生僻字姓名在日常使用中常遇到的六种问题进行了详细梳理。这六种情况分别是:首先,在使用输入法时,常常无法找到对应的生僻字;其次,生僻字姓名与账户名之间难以准确匹配,导致用户需要额外提供证明来确认身份;第三,在信息交换过程中,生僻字姓名往往被错误地识别为非法字符,或者被转换成问号“?”;第四,当涉及包含生僻字姓名的数据与外单位进行连接和传递时,往往无法完成实名认证业务,因为数据汇出方可能能够录入生僻字名字,但接收方系统中却缺少这个生僻字;第五,不同硬件设备之间难以实现生僻字信息的有效传输;最后,许多终端设备,如银行ATM机、快递扫码枪、票据打印机、医院自助缴费机等,其字库和常用输入法并不支持生僻字的使用。这些问题给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

要有效应对生僻词及数字领域所面临的新挑战,单纯对现有系统进行字库的简单升级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跨部门的紧密合作与共同努力。侯丹华指出,当前生僻字系统的编码改造工作推进速度缓慢,主要原因在于不同行业机构间使用的编码字符集缺乏通用性,同时,数据接口的类型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定。这些问题无疑为系统的改造工作增添了诸多困难。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