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在全球科技企业竞相投入AI智能体领域之际,上海何以能先行一步,将这项尖端技术转化为产业推动力?其背后的关键,正是上海所拥有的整体优势。

在业界专家的观察中,上海在AI智能体的供给与需求两端均展现出显著的产业优势。在供给端,上海汇集了国内顶尖的大模型企业,培育出了以书生·浦语、商汤、MiniMax、阶跃星辰等“四大基础模型”为核心的“上海AI军团”。这些基础模型不仅技术先进,而且普遍具备卓越的多模态处理能力,共同构成了业界公认的“最强AI大脑”集群,为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树立了坚实的产业地位。

“缺少多模态和推理能力的大模型,生成的AI智能体是初级的。”在谭待看来,聊天和信息处理只是大模型能力的一小部分,只有同时具备多模态和推理能力的AI智能体,才能带来生产效率的变革。

在业界,阶跃星辰有个外号“多模态卷王”,成立以来推出22款自研基座模型,涵盖文本、语音、图像、视频、音乐与推理等方向,七成为多模态模型。今年4月发布的多模态推理模型Step-R1-V-Mini,能够高精度感知和理解图像内容,还能完成复杂推理任务。

上海另一家大模型独角兽MiniMax多款AI应用实现文生视频、文生音乐。凭借多模态能力,开启AI智能体的内测,不仅能够针对文档进行事实核查等研究型任务,还支持搭建网站、规划旅游行程等综合性任务。

需求侧方面,上海作为老牌的工业重镇,雄厚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基础,为AI智能体在企业端应用打好了产业基础,也创造了丰富的场景。

6月初,工信部会议要求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以工业智能体为抓手深化人工智能工业应用。上海快人一步,实现了迅速的响应和广泛的实践。

供给与需求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构成了上海AI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丰富的产业需求,推动AI企业研发出更接地气、更实用的技术。强大的AI技术供给,又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工具。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相互促进的模式,正是上海核心竞争力所在。

6月初,摩根士丹利发表了研报《AI智能体在敲门》。几天后,英伟达CEO黄仁勋公开表示,生成式AI之后,AI智能体的新时代来了!

阶跃星辰创始人姜大昕认为,得益于多模态能力和慢思考推理能力两个必要条件的突破,2025年能成为智能体元年。

去年“百模大战”刚打响时,各大AI企业都将重心聚焦在个人用户。如今,企业端应用迎来了爆发。有券商分析师表示,AI智能体将在今年多点开花,在电商、营销、金融、法律等场景加速落地。

一位深耕大模型行业的专业人士向记者透露,当前AI智能体正加速向企业领域拓展,这一趋势主要得益于两大驱动因素:首先,企业对于提升工作效率的需求日益迫切,他们对于AI技术的付费意愿较高,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清晰的付费模式;其次,企业级AI智能体的相关配套技术正日益成熟,能够实现跨平台的无缝协同工作。以阶跃星辰公司为例,该公司已经率先在汽车制造、智能手机、具身智能、物联网等多个关键应用场景和行业领先企业中布局AI智能体,取得了显著成效。

不可否认,现阶段AI智能体在企业领域的应用尚在起步阶段。据谭待分析,“将目前AI的发展过程比作一场马拉松,我们可能仅仅完成了500米的路程。”

AI智能体在精确度和多智能体协作领域尚有广阔的进步空间,迫切需要上海地区的AI企业与传统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共同攻克技术难关。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