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近日,历经两年半的严格评审程序,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牵头研制的稻田甲烷减排方法学,在第1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清洁发展机制(CDM)执行理事会上成功通过审议,被采纳为CDM框架下第103个小规模减排方法学,并立即生效。

据悉,这是自2011年首个稻田甲烷方法学(德国拜耳提交)备案后,CDM采纳的第二个稻田甲烷减排新方法学,也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稻田甲烷减排CDM方法学,标志着上海市农科院在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掌握了制定该领域核心国际规则与标准的关键。

据介绍,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其百年尺度上全球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8倍,二十年尺度上甚至达到81倍。农业生产活动是全球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其中,水稻种植贡献了约30%的全球农业甲烷排放,每年全球稻田排放甲烷高达约2500万吨。然而,全球稻田甲烷控排面临着诸多难点,如排放机理复杂与时空异质性大、粮食安全与减排平衡难、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脱节、监测核算体系及国际认可的方法学稀缺等,亟待破解。

上海市农科院生态所周胜研究员率领的低碳农业团队自2012年起,依托上海低碳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开展十余类种植管理模式下稻田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碳汇长期监测工作,积累了数十万条各类观测数据,系统性地开展涵盖高产低排水稻品种筛选、水分管理优化、肥料精准运筹、秸秆综合利用、轮作模式创新等全方位的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并深入探究其减排固碳机理,同步推进方法学开发与标准制定,形成了包括稻田甲烷减排技术、旱地氧化亚氮抑制技术、农田土壤固碳技术以及秸秆炭化还田减排增汇技术等一系列稻田系统减排固碳科研成果。其中,该团队联合市农科院基因中心研发的利用节水抗旱稻减排稻田甲烷技术,充分发挥了水分管理和耐旱型品种的耦合效应,在保证产量稳定的前提下,具有甲烷减排效果好、可复制易推广的优势。

这一方法学为全球水稻生产国,特别是面临粮食安全、减排压力和水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经济可行、操作性强、保障粮食安全的甲烷减排新路径。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