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最近,国家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公布了2025年度的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案例,共有15个案例被收录。在这其中,浙江台州的大陈岛、舟山的普陀区以及宁波的花岙岛三个地区的案例成功入选,为全国范围内的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贡献了可借鉴和推广的模范经验。

受人为活动干扰及风暴潮、海浪等自然因素的侵袭,大陈岛曾一度遭遇沙滩面积缩减、垃圾遍地等严重问题。自2019年起,台州市椒江区着手实施一系列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该工程包括对约0.9公里的沙滩进行清理和养护,补充沙量;加固处理约2.5公里的乌沙头侵蚀岸线;在岛上进行超过96公顷的森林植被修复工作。此外,椒江区还积极推进大陈岛的“蓝色循环”项目,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护岛上的自然地貌和生态环境。

如今,大陈岛森林覆盖率超60%,海水一、二类水质比例达到70.2%。依托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岛上已有近50户农家乐,从全年游客量不足10万人次发展到单月最高达8.24万人次;建设海洋蓝碳交易试点,完成浙江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线上交易,多渠道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形成生态保护和资金反哺的良性循环。

舟山市普陀区有着全国最大的天然渔港——沈家门渔港,受自然环境及过度开发等因素影响,陆源排污、湿地破坏、海域污染及岸线无序利用、渔港功能退化等问题日益加重。2017年至2020年,舟山市实施十里渔港全域清淤,搬迁沿岸企业10余家,实施3.5公里工业岸线整治修复,拆除废旧码头18座,恢复生态湿地15.05万平方米。

目前,全海域已无劣四类海水,海水一、二类水质比例较2017年提升12.7%。以渔业带动其它产业,“一港两岸”引入文旅、休闲、商务、居住等综合功能,不仅改善人居环境,还吸引众多创业投资。2024年,普陀区共接待游客176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55.2亿元,较2017年提高20.7%,实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位于我国浙江省象山县的美丽花岙岛,以其约5公里的火山岩原生地貌著称。然而,近些年来,岛上岸线遭受侵蚀退化,海滩垃圾堆积成山,生物多样性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自2016年起,象山县政府启动了“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致力于生态岛礁的建设。在此行动中,共修复沙滩面积达6.10万平方米,卵石滩1.98万平方米,治理废弃矿山面积2.3万平方米,修复护岸长达6.76千米。此外,还建设了环绕岛屿的生态绿道,以及多个海洋自动观测站点,为花岙岛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岛上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当优良,目前全岛的天然岸线保有率高达83.03%,植被覆盖率更是达到了75.49%,而海岛的开发利用程度严格控制在2.93%以内,确保了生态平衡的稳定。生物多样性逐年提升,潮间带生物种类已增至92种,渔业资源包括鱼、虾、蟹等共有119种,鸟类种类也丰富至157种。这样的生态资源吸引了众多亲子游、研学旅行的团队以及摄影爱好者前来探索。2024年,岛上的游客数量实现了显著增长,同比增长43.1%,旅游经济收入也因此达到了3615万元。同时,特色农产品和渔业产品借助电商平台,畅销全国各地,环境价值的提升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