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长久以来,我国民众对食用动物内脏的习惯颇为青睐,诸如溜肝尖、爆炒腰花、干锅肥肠、毛血旺等众多广受欢迎的传统佳肴,均以动物内脏作为主要食材。然而,在品尝这些美味佳肴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对它们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表示关切。

有人认为,食用动物内脏仅仅是为了追求独特的口感,而忽视了其营养价值。然而,这种观点并不准确。根据国家公共营养师熊苗的研究,相较于普通动物肉类,大多数动物内脏含有更为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以及B族维生素,同时还富含铁、锌、硒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这些营养素在我国传统饮食中往往较为缺乏,因此,有专家建议通过食用动物内脏来补充这些重要的营养元素。尤其是肝脏,作为动物体内营养素最为集中的部位,它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易于吸收的动物性铁质。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动物内脏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大部分动物内脏的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特别是猪肝和猪脑,100克猪肝含胆固醇288毫克,是瘦猪肉的3.5倍;100克猪脑含有的胆固醇约为2571毫克,相当于25份猪油(100克猪油含胆固醇100毫克)。食物中的胆固醇过高容易引起高血脂、高血压,诱发或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从安全的角度来说,肝脏是代谢器官,而肾脏是排泄器官,养殖时随饲料、水进入动物体内的污染物,如重金属、非法添加剂瘦肉精等,容易在这两个部位聚集,“尤其是瘦肉精,在肝脏累积较多。”朱毅说,相比而言,动物心脏的危险性较低,其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与瘦肉相当,富含血红素铁和蛋白质,污染也较少。

朱毅强调,对于诸如肝脏、肚子等内脏类食物,我们需要严格控制其摄入的频率和数量。建议每月仅食用一至两次,且每次的摄入量不宜超过30至50克。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和胆固醇水平较高的人群,应更加注意减少内脏的摄入。在食用前,务必将内脏彻底清洗干净,尤其是肺、肚子、肠子等部位,清洗时可以适量加入一些醋或食用碱,这有助于有效去除食物的异味。烹饪时,内脏必须完全熟透,建议在炒制前先用开水焯一下,这样既可以确保食物的卫生安全,又能保持其口感。此外,搭配一些高纤维素的蔬菜,如海藻、芹菜、豆芽、韭菜、白菜等,不仅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吸收,还能实现营养的互补,使饮食更加均衡。

2025-06-24 06:38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