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在合肥科学岛上,对“人造太阳”的科研探索正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而在安徽科技大市场内,一系列创新服务正助力科创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子”。骆岗公园中,无人机“空投”外卖等前沿“超级场景”已融入市民日常生活,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验,也成为检验和推广新技术的“试验田”。合肥滨湖科学城凭借其丰富的优质科教资源,已在高能级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然而,要让这些静态的科教资源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关键还在于构建一个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其提供系统性支撑。

走进合肥国盾量子展厅,一块蓝光大屏呈现的合肥“数字地图”上,动态光纤勾勒出全球最大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合肥量子城域网。“没有本地逐步完善的创新生态,就没有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加速度’。”国盾量子副总裁唐世彪的感慨,道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国盾量子携手合肥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大等科研力量联合攻关,推出世界首款1U量子密钥分发设备、全球首个小型化量子卫星地面站,成为全球量子通信领域的“领跑者”。

这样的协同效应,并非偶然。为了让创新要素“串珠成链”,合肥滨湖科学城不断探索:依托安徽创新馆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拧成多方联动合力;举办“科里科气·科创荟”路演,搭建概念验证与中试熟化平台,推动大科学装置衍生企业落地生根。一系列举措,为创新生态搭建基础框架。

框架之下,“成长烦恼”也随之显现。专家学者认为,目前来看,合肥滨湖科学城的创新要素虽然初步实现“物理聚合”,却未形成深度联动的“化学反应”,同时,部分支持政策侧重短期“输血”,缺乏与产业发展周期适配的长效设计。

针对这一问题,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齐美东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他强调,我省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要深入优化以政务环境为核心的营商环境。具体而言,应构建一套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政策与市场协同体系,以此推动创新生态从“搭框架”阶段向“强功能”阶段转型升级。通过这样的改革,我们可以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关键要素像活水般顺畅流动,为创新创业的种子提供肥沃的土壤,使其在这片沃土上自然生长、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