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您可以在农耕博物馆领略最具地方特色的乡野粮仓风光,于荷湖乡土文化博物馆回顾20世纪农村生活的动人画面,在传梭博物馆品味历经千年的纺织技艺,体会“时光飞逝”之感。

2021年,我国国家文物局正式将浙江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工作确立为全国试点项目。同年,浙江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乡村博物馆建设”这一重要议题纳入《浙江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即2021至2025年,力争建设1000家乡村(类)博物馆的目标。近日,浙江省文物局正式对外公布了2025年浙江省乡村博物馆的入选名单,共有76家博物馆成功入选。截至目前,浙江省已顺利完成1000家乡村(类)博物馆的建设任务,实现了市、县两级的全覆盖,这些博物馆涵盖了民俗风情、科普教育、非遗体验、特色产业等多个主题,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与群众“零距离”的乡村(类)博物馆,是如何传承乡村在地文化、展示地方文化内涵的?浙江探索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创新实践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绍兴市柯桥区福全街道的刘女士平日最喜欢的去处,就是离家不远的福全农耕博物馆。她常在书吧望着窗外的六个土圆仓,结合展馆内沙盘场景,畅想这座粮仓曾经在丰收季时的繁荣景象。

福全街道徐山村村干部曹小文介绍:“博物馆每年接待游客量8000人次左右,不仅是本地居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周边游客常去的网红打卡地。”上世纪70年代初,徐山村沃土良田成片。福全农耕博物馆对徐山村老旧粮仓进行改建,让房式仓和土圆仓的建筑结构呈现沧桑风貌,以历史的厚重感诠释“农耕是福”的深刻内涵。

放眼全省,各地的乡村(类)博物馆积极盘活本地文化资源,利用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旧址、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等开办乡村(类)博物馆,有效将闲置空间进行活化利用,凸显乡村(类)博物馆的在地性特色。

泽雅传统造纸,孕育了温州独特的纸山文化。瓯海区唐宅村的泽雅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通过视频、流程演示等形式,将泽雅传统造纸中腌刷、捣刷、捞纸、分纸、晒纸等17项古法造纸工艺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连碓造纸作坊,观众能亲眼看见活态的泽雅古法造纸技艺,体验从纸浆生产到抄造纸张的全过程。一位村民说:“看到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手艺受到重视,心里别提多暖了!”

浙江省各地正深入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具有独特特色的乡村(类)博物馆,旨在通过藏品展陈,永久保存那些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记忆”。众多地区更是大胆创新,采用“实物展陈+场景还原+非遗展演”的多元化模式,构建起一种既可触摸又可体验的活态文化传承链。以湖州市长兴县为例,该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岕里婚庆”民俗为灵感,匠心独运地打造了一座520米长的沉浸式婚庆博物馆。在这里,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历代婚庆的珍贵展品,还能亲身体验从许亲到成亲的整套礼仪流程,让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真正实现了“活”起来的美好愿景。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