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为应对农村劳动力呈现的“闲散化、低技能化”等特征,黄山区龙门乡龙门村积极探索创新,充分利用村里300多平方米的闲置房屋资源。该村果断成立合作社,积极拓展合作渠道,与黄山太平经开区的一家加工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携手共建“共富工坊”。在合作模式中,加工企业负责提供原材料和订单,而“共富工坊”则负责组织村内的富余劳动力进行加工生产。这一举措不仅高效地盘活了闲置房屋,还为村民创造了收入来源,同时村集体也从中获得分红。这种“村民+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有效推动了三方共赢的局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黄山区致力于构建“共富工坊”模式,旨在促进农民增收、企业提升效益以及集体财富增长,进而带动“小工坊”激发“大民生”的发展潜力。

今年以来,黄山区精准盘活闲置校舍、闲置厂房等集体资产,投入240万元在8个乡镇建成11个标准化“共富工坊”,承接订单135万元,村集体实现租金收入13.5万元,并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等方式,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该区推行“订单下沉”,引导企业将手工组装等低技术环节转移至工坊,同时,聚焦留守妇女、陪读宝妈、弱劳动力群体等需求,探索推出“集中生产+居家代工”弹性工作制,并实行“灵活时间+计件薪酬”用工方式,招募农村妇女利用碎片化时间从事来料加工,有力破解“顾家难就业”的现实痛点。今年截至目前,该区开发“居家式”“计件式”等灵活就业岗位15种,吸纳留守妇女、陪读宝妈、弱劳动力群体等群体灵活就业363人。

此外,黄山区积极整合农业农村、人社、财政等多个部门的力量,深入村级层面,委派了专职经办人。他们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构建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责任链条,旨在精准对接服务供给方、承接方以及需求方的各类诉求。通过梳理,形成了包括企业产品供给需求、政策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在内的“四张清单”。此外,黄山区还常态化开展了零工招工、订单对接、技能培训等服务,全方位保障了工坊的顺畅运行。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技能提升的平台。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