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只需轻轻吹一口气即可完成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这一检测手段现已变得非常普遍。然而,在过去,进行此类检测所需的碳13原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其价格约为每克1000元。

直至本年六月底,安徽合肥成功举办了稳定同位素碳13一氧化碳产品的发布会。这标志着我国碳13生产技术首次实现了产业化,并成功突破了国际上的垄断局面。该装置的工艺技术源自位于500公里以外的上海化工研究院。

我国对碳13同位素国产化研究的历史已接近三十年,在这段时间里,大约有一半的时间被投入到产业化推广过程中的沟通与协调工作中。业界有这样一个观点,即要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与企业的市场发展相衔接,必须跨过所谓的“死亡之谷”,这其中的挑战不言而喻。

长三角正合力架设“桥梁”,弥合鸿沟。9月1日,《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正式施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被写入其中。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促进科技迭代升级,共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共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沪苏浙皖携手前进。

在安徽合肥肥东,长度达200米的大型高科技生产设备中,丰度99%以上的碳13一氧化碳产品被源源不断生产出来。

几年前,碳13的生产技术只有美国、俄罗斯等少数国家掌握,我国碳13供应长期严重依赖进口。碳13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稳定元素,天然含量只有1%,要获得丰度达到99%的碳13.需在零下190摄氏度的环境中,经过3000多次分离。碳13的制备技术,被称为化工分离领域皇冠上的明珠。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化工院便承接了“同位素碳13国产化”项目。2005年小试研究,2012年中试研究,技术取得突破后,让工艺落地、实现规模化量产成为当务之急。但碳13的制造原料是一氧化碳,易燃易爆,有些地方政府不太欢迎,地块亩产值的要求也很难达到。

“产业化过程有些曲折,项目团队到各地实地进行考察,也吃过‘闭门羹’。”上海化工院院长助理雷雯说。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上海化工院拥有碳13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却找不到合适园区让项目落地开工。

几乎同一时间,汇禾医疗董事、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沈简文因为找不到资金发愁。汇禾医疗位于松江,全球首创K-Clip经导管三尖瓣环修复系统,让三尖瓣反流这种心内科重症,可以经血管穿刺入路,使原本需要开胸、建立血液体外循环的外科手术变成微创手术,令平均手术时间缩减至30分钟。

“医疗领域是一个格外需要耐心资本的领域。”沈简文说。在过去的6年里,企业的研发费用是5亿元,原型机大约需要几千万元,后续进行临床试验还需要更加大体量的资金投入。

“K-Clip在研发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模板可抄,失败概率很大。”沈简文直言。最矛盾的地方正在于此:企业进行临床试验需要资金,但由于企业的产品没有上过临床,所以投资机构就很难充分地了解企业,给予信任,这几乎成了无法解决的悖论。因此,找到合适的投资人,是那时候汇禾医疗最迫切的需求。

普陀区沿沪宁创新办常务副主任陆海说:“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需要进行产业转化,关键是找到人。”人海茫茫怎么找?其中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按照传统方式,“要么找到靠谱中介,要么通过朋友认识,如果什么关系网络都没有,几乎‘两眼一抹黑’”。正因为找不到,很多大院大所的技术专利只能束之高阁,数据显示,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约为3.8%,科研院所专利转化率约为11.8%。

究其原因,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可能是症结之一。有时雷雯代表同位素研究所出去交流,常有科研同行感叹:“原来国内还有在同位素领域如此专业的机构。”汇禾医疗也在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迫。“不要说在全国范围内,哪怕是在松江九亭镇都不算一个非常有名的企业。”沈简文说。

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建立同样是长期过程。“研发本身也是投资行为,投资就有风险。”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肖永强说,创新产品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攻关,但前期新品没有订单,设备采买又投入不少,且要集中最优秀人才专心于此,各方面成本都很高。

汇禾医疗在一场科技部主办的创新创业大赛中夺得全国医疗器械组的第一名,知名度一下子打响了,吸引了不少投资人的注意,在进入临床之前拿到了最大的一笔投资,解了燃眉之急。

上海化工研究院的碳13生产项目成功落户于肥东县的一处化工园区。在此,上海化工研究院孵化并控股成立了安徽海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该园区内,一氧化碳成为主要产品之一。得益于高效的一体化设计,原料可通过专用管道直接输送至生产工厂,而生产过程中的废料也能通过管道回输,这不仅简化了气体运输的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极大提升了生产的安全性。

截至目前,上海化工院对碳13的研究历程已历时近三十年。回顾这一历程,雷雯不断思索,若能加速步伐,“在项目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或许曾走了一些弯路”。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