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据预测,到2027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的规模有望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千亿元级别。在这个看似充满活力的行业背后,作品层出不穷,资本持续涌入,观众群体也在不断扩大。然而,这繁荣景象的背后,却隐藏着更加激烈和残酷的竞争。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微短剧行业长期存在的痼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需要弥补的短板依然众多。

在题材创作的领域,我们普遍观察到,许多作品仍旧未能突破套路化的束缚,盲目遵循爆款模板进行批量生产的现象愈发严重。具体来说,在叙事过程中,常见“10秒便出现一个高潮爽点”的快节奏表达方式;在剧集的结尾,几乎每集都设置了吸引观众继续观看的“钩子”。此外,无论在哪个平台浏览微短剧,我们不难发现,重生、穿越、逆袭等题材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些现象反映出,当前题材创作在创新和多样性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

这一现象背后,是当前剧本创作所处的矛盾状态:既要速度,又要质量;既要创新,又要套路。入行多年的编剧小七坦言,大部分微短剧采用低成本、快产快销的模式,多数公司都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单集七八分钟、共80集的剧本,要求两周时间写完。求快求量的要求下,从创作者到制作公司都更倾向于复制爆款模式。

“从业者已经意识到同质化问题,可相比死磕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高成本,套用爆款公式能更快切中用户喜好点,最大程度保证剧集上线后不亏本。”一位小制作公司的负责人分享了一组数据:2024年参与投流的微短剧新剧总数超3.64万部,分月份来看每月参投微短剧数量都在提升。仅今年春节,就有超2000部微短剧上线,在同时段争夺观众。他无奈表示:“在这么多内容面前,有时回本都很难,生存压力下没办法做到精益求精。”

“这是当前微短剧行业的现状,也是要警惕的一点,就是陷入基于算法推荐机制带来的‘流量陷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齐伟强调,一旦创作过度受算法操控,当所有微短剧都套用“开局受辱—隐藏身份—逆袭打脸”的固定模板时,曾经为这类内容“上头”的观众会很快出现审美疲劳,对各种套路产生免疫。

更要注意的是,这还导致一些创作者频繁在“擦边”中试探。今年,红果、抖音等平台方陆续发布违规微短剧治理公告,每月都累计拦截、整改、下架微短剧近千部,包括“有低俗性暗示、刻意制造矛盾和暴力冲突、出现庸俗信息”等内容。

齐伟提出,微短剧市场前期能快速扩张,是因为它“快节奏、强反转、博眼球”的内容,以高效的方式满足了用户的情感与欲望需求。比如“逆袭打脸”的经典套路,为受众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压抑提供了幻想性补偿。研究那些赢得流量市场的微短剧,通常在情绪操控方面很专业。但如果这种对情绪的引导不加节制,就可能超出伦理道德底线,甚至妨碍表达。如果这样的作品长期占据市场,那么微短剧的精品化就是空谈。

从业者们尽管心中充满了焦虑,但他们对行业的未来发展却抱持着乐观态度。近期,央视推出的微短剧《奇迹》正式宣布杀青,这不禁让人感慨:谁曾想过,像胡歌、雷佳音、闫妮、宋佳这样平时各自独当一面的大咖级演员,竟然会齐聚一堂,共同演绎一部时长仅有短短几分钟的短剧呢?众人对行业的未来前景普遍持积极看法,认为它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对于中小型制作公司而言,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打造出优秀的作品,是他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他们需要在“精打细算”中寻找突破,力求在作品质量上有所保障。而对于头部影视企业来说,凭借其丰富的资源优势,他们更应承担起引领示范的责任。在创作上,他们需要勇于突破传统题材的限制,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在内容上,则需注重深度叙事,为观众带来更具思想性和感染力的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