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坐落在黄山山脚下的安徽宏村,其粉墙黛瓦的民居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吸引了众多热爱探险的“驴友”纷至沓来,探寻历史的痕迹;而在贵州深山之中的郎德上寨,身着花衣银饰的苗家姑娘们翩翩起舞,村民们热情地敲击铜鼓、吹奏芦笙、高歌酒歌,欢声笑语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我国815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5028个省级传统村落共吸引了超过2.93亿游客,旅游消费额达到了约342.13亿元人民币,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农村,这片承载着我国深厚传统文明的沃土,自古以来便是智慧的摇篮。随着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而来,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对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向往之情,愈发显得浓烈。自2012年起,我国正式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这一举措旨在为子孙后代守护那份珍贵的“乡愁”。在保护名录中,共有55.6万栋传统建筑、近60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如同一个巨大的“基因库”,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宝藏。历史的长河告诉我们,唯有铭记过去的足迹,中华民族才能在未来的征程上,更加坚定地迈向辉煌。

在贵州郎德上寨,改建民宿必须经过“风格审批”,力求“修旧如旧”,只为原汁原味地保留500多年苗寨历史风貌;福建培田古村以“拆、建、修、传、绿”多措并举,挖掘文化内涵,打造“中国培田耕读小镇”品牌;安徽宏村为古建筑建立“电子档案”,精心呵护“画里乡村”颜值……

保护传统村落,既不能大拆大建、伤筋动骨,也不是封存不动、束之高阁,而要在“保护优先”与“创新活化”之间找到绝佳的平衡点。只有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方能让传统村落与时代同行,获得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过程中,可能面临资金缺乏、产权难以界定等难题,要在机制上大胆创新,完善政府投入、市场运作、社会资本参与等多种途径,逐步找到破局之道。

安徽黄山市在全国首创“古民居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探索古民居产权规范流转试点;福建出台全国首部专门保护传统风貌建筑的地方性法规,探索上网租养古厝、开展古厝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山西由村集体统一收回产权,再采用租赁等方式筹措资金,实施保护利用……可谓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这些如珍珠般散落在华夏大地上的传统村落,既是“乡愁”的载体,更是不可多得的“富矿”。当我们精心浇灌这片“文化根脉”,它自然会拔节生长、开枝散叶——陕西袁家村就地取材,打造关中民俗美食“博物馆”,精准俘获“吃货”芳心,影响力直追西安老牌网红景点兵马俑和回民街;江西流坑则以赛事为媒,用一场场“村跑”,让千年古村、千年古樟林群落火出了圈;浙江松阳平田村更是请来设计师,改闲置老屋为“云上平田”民宿,将写生比赛、摄影大赛、农耕沙龙、乡村音乐会玩得“飞起”,戳中都市游子的心,过去的空心村,摇身一变成了国际范的网红村。

当村口那座青砖灰瓦的古朴非遗工坊点燃了传承的火焰,映照着村民们喜悦的面庞,当归乡的游子们在这里实现了既能工作又能照顾家庭的美满生活,当怀抱梦想的年轻创客们通过直播间将这片宁静的小山村推向全球的视野……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无数珍贵记忆的传统村落,正因得到了精心的保护而焕发出新的光彩,因着传承与创新而获得新生。在乡村振兴这一伟大的历史征程中,这些村落正以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