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初秋之际,西递村被群山环绕,依旧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站在这样的美景前,村里的退休老书记胡一洪不禁陷入了沉思,回忆起往昔的岁月。他记得,在早些年,西递村的经济主要依靠“靠山吃山”,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石灰窑。年复一年地烧制石灰,使得原本青翠的青山逐渐变成了光秃秃的“光头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西递村果断转变发展思路,依托于其独特的徽派古建筑资源,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从全力恢复植被,到精心保护水环境,西递村坚定地响应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如今,西递村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0%,放眼望去,只见青山绵延,绿水潺潺,古民居群星罗棋布,点缀在自然之中。 在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农耕文化与独具徽州特色的民宿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画卷。每一处景致,都仿佛在诉说着西递村从昔日的“光头山”到今日的生态宜居的蜕变之路,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为持续提升环境质量,西递村积极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深化日常巡查工作,加强执法队员专业培训,明确巡查职责和标准,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全域范围内的环境问题,高度重视防汛排涝巡查上报工作,及时排查和解决各类基础设施隐患。同时,积极发动村民参与“清洁家园”行动,通过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评选、环保知识讲座等活动,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近几年,村里创新引入无人机航拍技术,在空中全方位、无死角巡查,精准捕捉环境整治中的各类难题。

2023年12月2日,西递村发布《皖南古村落型景区“席地而坐”管理规范》,正式成为地方标准。凭借这一规范,西递村成功打造全省首个古村落“席地而坐”示范景区,荣获“安徽省最干净景区”称号,其“席地而坐”经验更是入选首批100个“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全国“质量月”质量变革创新典型案例50佳。

清晨6点,广州游客李志军站在西递村半山腰的观景亭,薄雾中错落的古民居与百亩良田勾勒出“船形村落”的轮廓,他不禁按下快门,记录下这美好瞬间。谁能想到,如今成为网红打卡点的田园,曾因村民生计转变面临撂荒危机。

“以前村民靠种地糊口,后来旅游业发展起来,不少人转行做民宿、餐饮,田地慢慢就荒了。”胡一洪指着田埂上的老水车回忆。为了更好地发展西递旅游业,原村办企业西递旅游服务公司成功改革,交由黟县徽黄西递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接。2015年,公司从村民手中流转了70多亩田地,复原古村周围的田园风光。春季种油菜,金色花海漫过田垄,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前来;夏季种水稻,绿油油的禾苗与粉墙黛瓦相映,成了摄影爱好者的取景地;田埂间还特意增设堆垛、牛犁、打谷风车等老农具,打造“我的一亩三分地”农事体验区,让游客能亲手插秧、除草,感受农耕乐趣。

田园生态的焕新,为西递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这不仅让村民们得以尽享“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如画景致,更让他们品尝到了“美丽经济”的丰厚果实。随着游客数量的激增,周边的农家乐土菜变得尤为抢手,民宿的入住率也同比提高了三成。许多村民在农事体验区找到了务工的机会,每月的收入因此增加了2000余元。漫步在西递的田间小道,人们既能目睹到充满生机的农耕画面,又能听到游客与村民们的欢声笑语。曾经荒废的土地,如今已彻底转变成了展示美景的“观景台”和增加收入的“增收田”。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