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近期,在连云港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二层,孩子们正沉浸在一场别开生面的VR体验中,他们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仿佛亲临其境般地“参与”了徐福传说的精彩演绎。在指尖轻触间,他们能够直观地拆解并了解淮盐晒制技艺的复杂工序和深刻原理。这座由市政协文艺界别精心打造的“非遗保护”委员工作室,正以“数字赋能+产业融合+智库引领+公共服务”的全新全链条非遗保护模式,努力解决非遗传承中“人走技失”的难题,突破传统保护中的“数字孤岛”技术瓶颈,推动非遗保护工作从零散的抢救性保护转向系统性的活态传承。

“无论是现实空间,还是虚拟空间,都是我们推进非遗活化的阵地。”工作室学术牵头人徐洪绕介绍,团队已建立16项非遗数字档案和21套资源库,运用三维建模、VR技术等还原濒危技艺流程。与此同时,剪纸传承人孙洪香的作品《丝路祥云》入藏捷克国家博物馆,李大专、周存玉等代表性传承人赴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韩国、马来西亚等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非遗“入虚”“出海”背后,是工作室搭建的“全领域”传播通道。当剪纸刀遇上区块链确权技术,当老手艺接入国际市场,工作室正构建引领我市非遗保护的新格局。

推动构建多元融合发展新体系,也是工作室的目的之一。工作室积极推动实施文旅融合示范工程,在连云港老街建设完成沉浸式非遗展销中心,协助猴嘴街道建成并运营江苏淮盐文化博物馆,在灌南县、东海县运营剪纸、水晶等专题展销中心。还统筹搭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平台,成功孵化“非遗文创+”产业项目8项;还重点培育“守艺工坊”特色文化品牌。这些举措以非遗项目为切入口,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运营模式,创新推出“集中智造+家庭车间”灵活就业方案,推动了非遗技艺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建,促成无数城市失业人员、农村留守妇女等人群的灵活就业,让“非遗传承”与“民生保障”实现良性互补。

委员工作室的跨界智库矩阵正日益成为推动创新的强大引擎。12位委员与传承人携手并肩,共同攻克难题。他们不仅为青年传承人配备了全方位的导师团队,还深度参与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修订工作。这些委员们积极履行职责,构建起一个创新而实效的履职新体系。他们围绕“传承人梯队培养机制优化”、“市级非遗保护专项基金设立”等关键议题,提出了21项高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委员工作室正牵头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的研制工作。这一工作旨在探索建立一个包含多维分类编码体系、元数据智能标注系统以及动态更新机制的全流程管理框架,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标准化和共享。 从传统的师徒相授模式,到数字技术的永续传承,再到从单一保护到产业教育与保护的融合,这一模式深刻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内在逻辑:运用现代治理智慧,唤醒并传承传统文化基因。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