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云飞路,沿途每隔一段距离,便清晰可见醒目的“量子”标识。这条道路汇聚了30余家量子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它们专注于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等前沿技术,共同构建起全国最为集中的量子产业生态圈。因此,这条道路赢得了“量子大道”这一更为响亮的名字,深受人们熟知和赞誉。

安徽省内汇聚了合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众多科研机构,这些丰富的科教资源奠定了安徽省在战略科技力量上的坚实基础。在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安徽既面临着前方的佼佼者,也面临着来自后方的追赶者。如何将这些静态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动态的发展动力,让它们更加活跃地发挥作用,以推动高能级科研平台实现创新“裂变”,进而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科技创新集聚化、融合化、协同化发展趋势愈发显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需要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支撑。

合肥滨湖科学城,集聚着一大批压箱底的战略科技力量。我省紧紧扭住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这个“策源地”建设的载体、“打头阵”的抓手,全力服务保障在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攻坚突破,一个个重大成果,一批批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金娃娃”不断涌现。

日前,全球首艘纯氨燃料内燃机动力示范船舶“氨晖号”在巢湖水域首航成功,标志着氨燃料在船舶领域的工业化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丰硕成果的“代表作”。

合肥国家实验室,是代表国家量子科技最高水平的战略力量,也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基石,正以国家紧迫的战略需求为导向,专注于量子信息领域的重大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从“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等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到支持国盾量子、本源量子等本土培育的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合肥滨湖科学城聚力打造全球一流的量子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领先的量子产业集聚中心,持续激发战略科技力量发挥集聚效应、辐射效应、联动效应。

从诞生重大科技成果,到催生前沿领域的“现象级”企业,高能级创新平台如何更好赋能产业发展,实现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

“关键是要发挥平台的‘催化’和‘牵引’作用。”省经济研究院宏观服务部主任张贝尔认为,与沪苏浙先发地区相比,安徽在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前沿创新创业、激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力,以创新平台聚合多元创新要素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以浙江省为参照,该省在“杭州六小龙”的成长历程中,成功孕育出一种以需求为导向、场景为驱动、战时机制为保障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模式。以西湖大学脑科学中心为例,该中心向强脑科技企业开放了神经解码数据库,并共同致力于信号降噪算法的研究与攻克。

张贝尔提出,应以产业需求为指引,推动平台与企业在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等合作平台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企业研发总部设立于平台之上”的多元化协同创新模式。此举旨在促进平台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从原先的松散型向紧密型、融合型转变,实现平台与产业、创新策源与创新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