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黄岗镇,坐落于阜南县东部地理中心,已成为该县柳编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消费市场的需求不断演变,阜南县的柳编产品已从农村走向城市,更跨越国界,迈向世界。阜南县因此被誉为国内最大的柳编出口基地。该县先后荣获“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乡”、“中国柳编之都”等多项荣誉称号,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国家级认证。此外,黄岗柳编还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拥有7个国字头金字招牌。阜南县更是被省政府认定为柳木文化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柳木工艺品已经成为全县主要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

早在《诗经》中就有“无折我树杞”的诗句,阜南杞柳是我国最古老的种植作物之一,种植可上溯千年。据明正德《颍州志》记载,“淮蒙盛产水荆(注:杞柳),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阜南县志》也记载“生产柳编产品已有500年历史”。

在阜南,当地百姓世代相传,家家户户、男女老幼均会操作,能工巧匠代有新人,传统上主要生产笆斗、簸箕、箩、箱包等生产生活用品。

阜南地处皖西北,襟带颍淮、承接豫皖,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坐落于此,著名的蒙洼蓄洪区就位于县内。当地百姓依靠柳编,运用勤劳智慧与洪水抗争。每逢王家坝开闸蓄洪,蒙洼地区一片汪洋,百姓投入抢险;滔滔洪水过后,他们又勇往直前,投身灾后重建。当地百姓利用低洼地种植耐淹的杞柳,在洪流中逆势向上,努力生存。所谓“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以“编筐打柳”应对淮河“十年九淹”的自然灾害。

“我的父辈,还有父辈的父辈都会柳编。我小时候跟着父亲后面学,十几岁就会编了,养家糊口全靠这门手艺。”阜南县永兴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永兴告诉记者。

李永兴介绍道,当初做柳编制品,大部分是家庭用品笸箩为主,主要用于家庭晾晒。他拿着这些柳编制品到南方换米,到北方换红薯,用来维持生计。

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初期,阜南黄岗及其周边地区便以编织柳箱、簸箕、笸箩等传统手工艺品而闻名。这些产品以其简约大方的样式和坚固耐用的品质,深受苏、浙等地区消费者的喜爱,并远销各地。进入20世纪50年代,黄岗地区成立了专门的柳编生产合作社和柳编厂,进一步推动了柳编产业的发展。到了60至70年代,黄岗供销社成为了外地客商前来采购柳编产品的首选之地,为黄岗柳编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黄岗柳编,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全球。这一声名远播的契机,主要源于其参与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阜南县黄岗镇的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道,自改革开放以来,柳编的传承人们勇于创新,将传统的柳编技艺从日常的生活用品,升华成为既实用又极具审美价值的工艺美术品。1984年,黄岗柳编首次亮相广交会,便以其非凡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目光。步入新世纪,黄岗柳编企业更是逐渐成为广交会上的常客。正是借助广交会这一国际化的平台,黄岗柳编得以跨越国界,走向世界,赢得了众多外商的青睐和喜爱。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