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导下,“精神共富”已经成为评价乡村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由谢径安・传化农创村携手“湖上六十家”书画社共同举办的“清风入墨·荷韵丹青”乡村雅集活动,将艺术创作的舞台从城市展厅搬至乡野田间,成功消除了文化资源在空间上的隔阂。更重要的是,这一活动通过美育的普及,重构了乡村的文化生态,将艺术从精英阶层专属的领域转变为村民共同享有的公共资源。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实质上是对城乡文化关系的一次全新定义,也是实现精神共富的重要环节。

艺术乡建推动精神共富的核心机制,在于构建了“双向赋能”的文化治理新模式。一方面,专业艺术资源向下沉淀,通过创作基地、公益捐赠等形式将优质文化资源导入乡村;另一方面,乡村文化主体性向上激活,村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文化生产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这种互动关系超越了传统的“送文化下乡”单向模式,形成了文化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更重要的是,艺术实践通过日常化的美育浸润,培育村民的审美感知力和文化创造力,使他们在艺术参与中获得精神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感,这正是精神共富的本质要求。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精神共同富裕,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长效机制,以促进艺术与乡村的深度结合。首先,我们必须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协同的文化治理架构,确保政府、艺术机构、新乡贤以及村民等各方能够形成强大的合力。其次,我们要积极探索“艺术+产业”的融合模式,让文化艺术成为推动乡村经济新的增长动力。最后,我们需要着力培养本土文化人才,从而增强乡村文化的内生发展能力。 只有当艺术与乡村的脉搏紧密相连,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精神共同富裕的理念才能从理想变为现实。谢径安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艺术乡建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动力,更开辟了一条通过文化赋能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路径。这一实践对于推动共同富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5-09-04 10:15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