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近日,我国在合肥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人形机器人专项赛的全国决赛。这场赛事作为全国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专业竞技平台,吸引了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的200多支队伍,共320多台机器人同台竞技,成为了一场技术巅峰的盛会。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竞技的较量,更是一场以“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产”为核心理念的盛会。它不仅为参赛队伍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为合肥乃至全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了全链条的创新动力,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以竞赛为驱动,精准培育产业“急需人才”。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然而,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许多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实战经验。本次大赛正是针对这一痛点而设,将赛题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旨在引导学生摒弃“仅限于实验室研究”的传统思维,转向关注并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次比赛,我对机器人的软硬件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认知。”清华大学参赛队员李炯烨说,尝试真实任务后才发现,仿真模型和真机操作差别很大,以前只盯着参数,现在更明白技术要能落地才有用。为了让学生更贴近产业实际,国先中心(合肥)比赛前搭建智能机器人场景训练平台,联合组委会提供专业辅导,并组织参赛团队开展“企业一日行”,走访零次方、柔性科天等企业,让学生实地了解企业的技术诉求、生产流程和人才标准,逐步成长为符合行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以赛促研,破解技术转化“关键堵点”。人形机器人不少核心技术常陷于“实验室里好用、实际场景无用”的困境,本次赛事则以实战为“试金石”,推动技术从理论走向应用。

比赛现场,五大创新赛项覆盖Kuavo、Roban、Aelos大中小三类双足机器人尺寸,同时,将具身智能、开源鸿蒙等前沿技术嵌入具体任务。无论是在模拟工厂中跨越碎石路的动态避障,还是在家庭场景中的NFC识别与智能配送,参赛团队都在真实场景中检验技术稳定性与适配性。比赛同期举办的主论坛与分论坛,更成了技术攻关的“思想加油站”,院士专家、行业领袖齐聚一堂,助力加速破解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以赛促产,构建协同发展“生态闭环”。合肥能承办此次高规格赛事,缘于其坚实的产业底气。目前,合肥已集聚170余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构建起以科大讯飞(“大脑”)、中科深谷(“小脑”)、零次方(整机)为代表的“大脑—小脑—核心部组件—本体”完整生态,为赛事成果落地提供了肥沃土壤。

“这场赛事并非终点,而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起点。”国先中心(合肥)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孙丹丹在介绍中强调,赛事结束后,我们将密切关注表现优异的团队,与那些技术实力雄厚、具备强大落地潜力的团队保持紧密对接。我们将通过天使投资、种子投资以及科大硅谷等多元化孵化平台,为这些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助力他们快速实现从“赛场”到“市场”的华丽转身,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

合肥正致力于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创新生态体系。从精心培育人才,到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再到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合肥正通过举办各类赛事激发创新活力,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合肥依托其坚实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开放的应用场景,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广阔舞台;并凭借有力的政策支持,形成了一个从“技术突破”到“产品落地”,再到“产业集聚”的完整闭环生态。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推动合肥成为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2025-09-02 06:35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