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最近,上海辰山植物园迎来了“宁静的睡莲王国”展览的开幕,该展览从今日起对公众开放。其中,一些睡莲品种系全国或上海地区首次亮相。同时,诸如“可爱宝宝与王莲互动”等趣味体验活动也将同步启动。此外,还有多个睡莲品种在此为国内观众首次展出。

在辰山植物园中,五彩斑斓的睡莲竞相绽放,展现出轻盈而梦幻的色彩。本年度的睡莲展览自今日起至9月22日展开,届时将展出超过330种睡莲品种,包括180余种热带睡莲和150余种耐寒睡莲。

在花展的盛期,园中上万株睡莲竞相绽放,各展风姿:有的半倚在池面,绿色的裙摆轻轻展开,将一池宁静的湖水渲染成斑斓的碎锦;有的则傲然挺立在湖畔,亭亭玉立,宛如一幅轻盈柔美的多彩花笺。阳光与阴影在花瓣上交织流动,树影与花影在水面交叠映衬。当微风吹过,整个池塘的睡莲仿佛变成了一个会呼吸的调色盘,粉嫩、淡雅的紫色、明亮的鹅黄色花瓣随着水波轻轻摇曳,连倒影都泛起温柔的涟漪,美不胜收。

辰山植物园今年特别精选出自主培育的睡莲新品种,以展示该园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的成果,其中包括多个国内或者上海首次展出的品种。

比如,首次全国展出的迷你睡莲系列品种“辰星”“繁星”,它们以“侏儒卢旺达”睡莲子代为核心,是辰山植物园最新培育的斑叶类迷你睡莲品系。

首次全国展出的以澳洲睡莲子代为核心,以辰山四季为名的四组巨花睡莲品种,如“初雨”等淡蓝色系列、“烈日”等红色系列、“渐染”等变色系列、“远雾”等白色系列品种,是辰山植物园自主培育的澳洲睡莲系列品种。

首次全国展出辰山植物园自己培育的跨亚属品种“蓝色爱琴海”,花瓣白色上镶嵌有蓝紫色条纹,可在上海地区自然越冬。

首次在上海展出的热带品种“白星”,是泰国白色重瓣品种,夺得过最佳热带昼花型睡莲冠军。

本次睡莲展共设置七大展区,以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展现睡莲之美。

走进一号门入口的林荫广场,是“莲韵双辉”展区,围绕 “古与今”“巨与微”两大特色展开,种睡莲的容器以传统中式祥云图案为核心设计元素。“古与今”的对比,通过从古传承至今的原种睡莲与辰山最新培育的园艺新品种来呈现:代表“古”的有小花睡莲、埃及蓝睡莲、印度红睡莲等原种;代表“今”的则包括“蓝色爱琴海”“渐染”“初雨”等新品种,直观展现睡莲在时光流转中的传承与革新。

“巨与微”的碰撞,则聚焦于花型的极致反差——以澳洲巨花睡莲为代表的大花型睡莲,与以卢旺达侏儒睡莲为代表的微型睡莲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巨一小”两种形态,生动诠释了睡莲家族的丰富多样性,让游客全方位感受其独特魅力。

位于辰山西湖的“杉林漫步”展区,“莉莉潘丝”“墨宝”等颜色各异的耐寒睡莲品种,以群植形式沿湖岸线呈带状分布,打造600米长“睡莲之岸”景观带,游客可边在水杉林下的步道上漫步,边近距离观赏睡莲及红花槭葵、千屈菜、再力花、水葱、旱伞草等其他水生植物。

位于芍药园天坑种植池内的“睡莲之泪”展区,因和《萨尔达传说》这款游戏中的场景相似而成为辰山新晋打卡点,此次睡莲展模仿游戏中的场景,将睡莲种植成一个圈型,池塘边缘种植一些游戏中出现的植物。

来到矿坑花园镜湖,是“浮光声色”展区,静谧的水面倒映着石峰嶙峋的山体,各色系的热带睡莲浮光掠影,美轮美奂。如白色系的埃及白睡莲、美洲白睡莲等;蓝色系的埃及蓝睡莲、蓝星睡莲等;紫色系的蓝紫苑、紫乔伊等;粉色系的印度红睡莲、鲁比等;黄色系的金色光环、荧光黄等品种,自西向东从红色调逐步过渡至蓝色调,充分展示了睡莲的色彩之美以及品种多样性。

位于壳斗园与禾草园中溪流区域的“溪水潺潺”展区,以澳洲睡莲和耐寒睡莲为特色。小溪蜿蜒宛自天开,搭配翠芦莉、灯心草、葱兰、锦葵科花灌木等植物,宛如一座“莫奈花园”,是夏秋季来辰山植物园不可错过的一个景点。

走到辰山东湖德国亭周边,便来到了“东湖芡影”展区,以红色系荷花、白色系睡莲、芡实为主,展示莲科、睡莲科等水生植物在自然界的野生状态,体现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动物栖息等方面的生态价值,让游客在观赏动植物之余,贴近自然,领略辰山植物园的自然之美。

坐落在水生植物园内的“不染桥畔”区域,以不染桥为核心,绵延约300米的荷花长廊中,各式荷花品种如“冬瓜莲”、“艳阳天”、“建选17”等交织排列,美不胜收。在此,游客既能远眺辰山风光,又能近距离观赏荷花,仿佛置身于一片连绵不断的荷叶世界。

在睡莲展期间,辰山植物园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包括将专业讲解与实地观赏相结合的《睡莲》园艺大讲堂,还涵盖了围绕睡莲及湿地植物展开的莲境·心流、水生植物探秘等研学活动。此外,备受线上线下朋友们期待的“百变萌娃坐王莲”以及自然笔记等活动也将一一呈现。值得一提的是,辰山植物园曾举办过激动人心的王莲承重挑战赛,其中一名体重超过100斤的壮汉成功站立在王莲之上,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