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在安徽的乡村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下聘礼”的风俗,这不仅体现了男方的一片真心,也成为了两家结为姻亲的桥梁。但近些年,在一些地区,彩礼演变成了婚姻的“门槛”,背离了其原有的意义,为婚姻的和谐埋下了潜在的隐患。

面对这一挑战,安徽省立志消除陈规陋习,培育新风尚,进行了全面的治理尝试。在省委社会工作部的领导下,联合13个相关单位共同参与,建立了省、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了治理工作的统筹协调。

安徽省在强化文明婚俗培养、确立推广准则、执行积极鼓励等方面,推出了涵盖8个领域、共17项措施。同时,系统性地归纳了2个国家级和47个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的成功经验,打造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安徽模式”,以促进婚俗改革的深入发展。

必须清醒认识到,高额彩礼在农村的蔓延,绝非传统文化的延续,而是多重社会因素交织的产物。

治理高额彩礼,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乡村社会转型的深刻缩影,呼唤耐心与智慧。通过文化引导、经济支撑、治理创新等多管齐下,逐步构建起与现代乡村相适应的新型婚俗文化,不仅是改善农民生活的现实需要,更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

制度立标,为彩礼“降温”。安徽推动100%的县(市、区)制定倡导性标准,提倡彩礼平均不超过6万元。近90%的村修订村规民约,充实抵制高额彩礼、推行婚事简办等内容。基层干部反映:“有参照标准,大家都不攀比了,工作也好开展了。”

自治引导,促移风易俗。村干部、党员、“五老”等带头签订承诺书,上门帮办喜事,引导群众抵制婚俗陋习。淮北、六安培育本土化“大总”“大老执”队伍,凭乡土威望劝导简办婚事300余场。宿州市“公益红娘”队从源头倡导理性婚恋。这些植根本土的自治力量,让移风易俗在情理交融中深入人心。

正向激励,调动积极性。阜阳市推出“三礼”(零彩礼、低彩礼、不收礼)礼遇政策,让文明新风从“选择题”变成“加分项”。砀山县关帝庙镇开展“彩礼不超五万八,政府礼包送到家”活动,赠非遗礼包、颁“最美新人”荣誉牌。各地还将反对高额彩礼、倡导文明婚俗等内容纳入积分管理,用好全省1.2万个积分超市,物质奖励叠加精神荣誉,让新风践行者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文化浸润,吹文明新风。各地深入挖掘本土优秀传统婚俗文化,举办“抵制高额彩礼 弘扬婚嫁新风”主题曲艺展演、乡村春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观念转变。宿州市创作地方小戏《二妮劝妈改陋习》,淮南市创排大鼓书《彩礼不是婚姻秤》,马鞍山市创作《陋室新韵》等地方戏曲,黄山市推出《高额彩礼大家说》广播栏目,10期收听量超25万人次。生动的演绎、接地气的语言,深刻揭示了高额彩礼的弊端,唱响了文明婚嫁的时代新声。

安徽省采取的一揽子措施,通过制度设定“底线要求”,借助自治机制指导“如何改进”,利用激励机制促进“自愿改进”,以及借助文化力量激发“愿意改进”,推动民众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从长远视角来看,解决农村地区高额彩礼问题,必须与稳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以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唯有当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在广袤的乡土沃土中生根发芽,婚姻才能真正回归到情感的纯粹本质,而“彩礼”这一传统习俗也才能重新找回其象征性的深层意义。

尽管道路漫长,然而每一次坚决打破旧习的努力,都在为众多农村家庭重新唤起共同面对风雨的担当精神、相互扶持的温馨情感,以及真挚承诺的婚姻真义。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