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已于近日在上海博物馆东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这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四篇章。在昨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我们了解到,此次展览汇聚了来自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20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的精诚合作,精心挑选了超过300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红山考古百年的辉煌成果,还包含了最新的考古发现。此次展览不仅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红山文化主题展,更是向公众展示红山文化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的盛会。

本次展览以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红山文化C形玉龙以及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的红山文化玦形玉龙为展品引子,通过精心设计的“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三大主题单元,深入解读红山文化的信仰体系与礼仪制度,展现古国风貌的统一与礼制初创。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实证研究,更是对“何以中国”这一历史课题的深刻回应,旨在揭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根源。

红山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是红山文化重要的发现地,也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至5000年中国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布于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区,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走入“龙腾中国”展厅,山形装置及大面积红色运用与红山呼应,带来大气古朴之感。整个空间设计灵感源于红山礼制建筑,方圆结合、中轴对称。中轴线串联C形玉龙、“红山女神”及“坛庙冢”象征,整个展厅布局疏朗,动线自如,观众可以在其中探索徜徉。地面上的女神庙线图、墙壁上的翡翠绿装饰等都藏了不少展览相关细节,等待观众发掘。

红山文化发展到距今约5500年,出现了以“坛、庙、冢”为代表的礼制建筑,形成了以玉龙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成为中国最早迈入古国文明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

展厅里,位于核心C位的C形玉龙尤为引人关注。上博考古研究部馆员冯雨程介绍,这件玉龙由透闪石雕刻而成,关于它的来源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来源于猪首,有人觉得它是马首,也有人认为它其实是多种动物的结合,“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将它命名为龙”。展览中,观众还可以看到玦形石龙、彩陶筒形罐、彩陶塔形器、石雕神人像、动物形玉雕等展品,了解大型礼仪中心牛河梁遗址群的规划、设计、营建及背后的祭祀文化。以玉为礼器和龙崇拜是红山文化重要的文明成就,也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上海博物馆自2022年开始推出“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聚焦中华文明起源这一宏大命题,以考古实证、展览呈现回应“何以中国”的历史之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介绍,此次展览汇聚珍贵文物310件/组,包含一级文物68件/组,二级文物39件/组,超过四分之一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其中不乏近年来的最新考古成果,包括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遗址、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等地考古新发现。

谈到为何要将“何以中国”第四展定位在红山古国文明,褚晓波表示:“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中华礼制之源,它构建了发达的祭祀礼仪体系,深刻揭示了中国文明的起源路径和特质。蜷曲如虹的玉龙,不仅塑造了‘崇龙尚玉’的精神内核,更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这一集体认同找到古老根脉。‘坛庙冢’‘玉龙凤’等标志性物质符号,以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影响力由北向南、由东向西不断延伸,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源头与连续性发展的关键标志。”

在新闻发布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贾笑冰研究员、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于怀石副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孙金松院长以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张文瑞院长等专家,分享了关于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本次展览巧妙地运用了悬浮展台来展示中轴文物,特别针对筒形器等独特器形,采用了透光原理和分层照明技术,既保证了文物的安全,又遵循“一物一定制”的原则,为每件文物量身打造了随形支架和彩色磨砂亚克力展具,辅以定制艺术纸设计,力求呈现最佳的展示效果,让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欣赏文物。同时,为了丰富展览内容,上海博物馆文创部以红山文化中的陶器、玉器元素以及龙文化的兴起与传承等为主题,精心推出了“是以红山”、“来龙去脉”、“以玉为礼”三大系列文创产品,共计153款,包括冰箱贴、毛绒玩具、布包、书签、雪糕、首饰等多种品类,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欢迎广大观众前来参观。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