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最近几年,我国消费结构中服务性消费的占比持续增长,新兴消费种类不断增多,新型消费场景接连出现,各类新型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更新迭代。服务性消费已经成为推动国内需求增长、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动力。

服务消费不仅作为评判民众生活水准的关键尺度,同时也成为审视经济潜力的一个重要视角。

一方面,服务消费的覆盖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从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到文娱旅游、教育体育、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均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随着居民消费结构从基本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快速转变,我们应紧跟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积极拓展服务消费领域。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提升民生福祉,还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更高层次、更加多元化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另一方面,服务消费联动性强,促进服务消费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为优化供给结构、打通供需堵点、加快产业升级提供助力。譬如,随着数字消费需求的壮大,智慧商圈、在线教育、数字医疗、直播电商等消费场景日趋成熟,带动商贸、教育、医疗、物流等行业提质增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发展服务消费面临广阔机遇。按照国际经验,一国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左右时,消费结构将加快从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3万美元,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去年,我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商品零售额3个百分点;今年前5个月,服务零售额增速仍领先商品零售额,服务消费正成为拉动内需的“主引擎”。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差距。研究显示,20世纪中叶以来,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长期保持在60%以上。过去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54.6%。差距正是扩大服务消费的潜力所在。我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无论是存量较大的传统服务消费,还是增长空间更大的改善型、新型服务消费,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也要看到,现行的消费权益保障制度更加注重商品消费,相关监管规则还未能完全适配服务消费的发展。监管主体分散、服务标准缺失、取证技术滞后,服务消费权益保障力度不足已成为制约服务消费潜力释放的瓶颈。

具体分析,服务消费呈现供需同步性、服务效果难以量化评估、服务过程不可逆转等显著特点。这些特性使得消费者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面临更大挑战,同时也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以在线教育退费难、预付卡商家跑路、旅游消费中存在宰客现象等为例,这些现象在文旅、家政、养老、培训等多个领域频发,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还严重打击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信心。此外,随着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现有的保障制度在某些方面尚存在盲区。例如,盲盒经济虽然备受追捧,但与此同时,相关投诉数量也在急剧增加。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如何妥善解决“隐藏款概率造假”等争议,仍需进一步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

构建一个“服务友好型”的权益保障体系,我们必须深入分析服务消费的独特特性,紧密关注新兴业态的发展趋势,并提前对可能出现的消费风险进行预判。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放宽市场准入,减少不必要的限制,鼓励创新精神,并优化监管机制。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旨在推动服务消费向多样化、高品质、高标准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消费需求。只有当消费者愿意为知识、体验和未来投资买单时,服务消费才能持续扩大内需,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