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山新闻网 生活新闻
分享

大米是我们最熟悉的食物之一,也是我们摄入最多的主食之一。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精白米缺乏营养,长期食用可能会导致营养素不足。这是真的吗?

大米真的没有营养吗?

这当然是大错特错的。考虑到我国超过60%的人口都以大米为主食,以及大米做为传统饮食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难道这些传统饮食结构不包括营养丰富的食物吗?

大米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但是其中含有的大量淀粉却常常被人视为讨厌的东西。相比之下,脂肪和糖类往往更受人们的欢迎,因为它们可以快速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尤其是大脑所需的热量。不过,脂肪和糖类提供的能量并非没有代价。过多地摄入脂肪和糖类会导致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而大米中的淀粉则是一种相对较为温和的能量来源。当淀粉进入我们的体内后,被分解成葡萄糖并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葡萄糖是我们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不仅是大脑的主要能源,还包括了神经系统的活动。

除了含有淀粉,还含有6%~8%的蛋白质,对于一个办公室工作的成年女子来说,如果每天吃400克大米煮成的饭,就能获得奖金30克的蛋白质,这相当于每日蛋白质所需量的50%。

另外,大米中还含有人体必需的维生素B1.B2.烟酸,以及钾、磷等矿物质。维生素B1对于人们的工作效率和情绪都很要紧,如果缺了它,就会感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腿脚麻木,情绪沮丧等。

说到这,大家会说,精大米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是很少吗?是的!这也是我接下来讲的第二个问题,怎么吃才会最营养呢?

留住大米的营养并不难,现在教大家两招如何煮出营养价值高的饭。

一、增加食材,提升营养。

由于精白米本身维生素和矿物质就很低,就算是烹调过程中毫无损失,人体得到的也十分有限。所以,在煮饭时一定要考虑到大米原料的营养价值。可以考虑用糙米和小米、燕麦等配合煮饭,让米饭的内容丰富起来,这样一来,不仅自身的营养得到提升,还能营养更全面化。

但是,很多人不喜欢糙米,觉得糙米口感太硬,太粗。其实只是煮饭的方法不对,糙米因为没有除去外壳,吸水膨胀的速度慢,用普通的电饭锅是很难煮软的。正确的方法是,先将糙米在水中浸泡几个小时,泡软之后再将糙米和精白米混合起来一起煮,口感就会好多了,慢慢吃,会发现糙米很香,很好吃。

再比如说各种豆子,外皮很硬,质地也非命紧密,如果把米饭和豆子一起煮,即便米饭熟了,豆子还会很硬。所以如果做杂豆饭,要先将豆子煮到基本上熟,再加上大米混合,坊在电饭锅里一起煮,一锅香喷喷的豆饭就可以享用了。非常推荐红豆饭,绿豆饭,尤其是红豆饭真的是香气扑鼻,而且营养都非常好,当然还可以做五谷饭等,营养会更全面。

二、减少流失,留住营养

传统种我们做米饭,无外乎就是蒸和煮。但就是这个过程中是营养素损失的严重环节。

淘米损失营养。煮饭前大家都是先淘米,而B族维生素是水溶性的,又分布在米的表面部位,很容易随着淘米水溜走。对于标准米来说,维生素B1的损失可高达20~60%。可如今大米都非常干净,轻轻淘洗一两次即可,更不用反复的搓洗,如果标明是免淘米,甚至略微冲洗一次就可以了。

不过,淘米虽然损失营养,但口感却会更好,如果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补充营养,或者是每天吃很多其他的杂粮杂豆类,那么多淘几次也无妨。

加热丢失维生素。烹调的时候应该尽量缩短加热的时间,可以煮前先讲将米浸泡半个小时左右;也可以用开水来煮,既能让自来水中的氯气挥发掉,减少对维生素B1破坏作用,还能煮的更快,当然如果用电压力锅来煮就更好。

捞蒸饭这个做法虽然口感很好,但会让米饭中的营养素和风味物质损失掉。有些人先将米煮半熟,然后再捞起来蒸熟,这样的做法会让维生素损失50%至70%。而有些人则喜欢把凉饭用热水过一下,然后再把汤倒掉,这样做也会让维生素损失掉一部分。实际上,碗蒸米饭的营养素和风味物质损失是最小的,因为它们在蒸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太多的变化。而捞蒸饭则是最大的损失者,因为它需要重新煮熟,在这个过程中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都会流失掉70%以上。所以,如果喜欢捞蒸饭,不妨使用小碗蒸煮,这样不仅能够保留住更多的营养成分,还能让口感更加美味。另外,如果加入几颗红豆或者红枣等食材,不仅可以增加口感,还能让碗蒸饭更加营养丰富。

当然,还有很多让我们在煮米饭时口感更好,同时不破坏其营养价值的小技巧。首先,在煮米饭之前,可以让我们泡米半个小时,这样可以让糯米更加饱满,煮出来的米饭口感更佳,营养更丰富。另外,在煮饭时加入少量的食用油,可以让米饭更加有韧劲,而且表面更加光滑有光泽,同时还能够散发出更加浓郁的香气。如果你想要让米饭更加美味,还可以在煮饭时加入几滴柠檬汁,这样可以清除掉米饭中的不新鲜气味,让米饭更加清爽可口。最后,如果你想要让米饭更加柔软,还可以加入一点醋,这样可以让米饭更加有弹性,更加美味可口。

2024-01-16 19:50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