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我国新能源整车企业迈向全球市场之际,电池的出口已成为产业链协同进步的关键环节。

熊永华,国轩高科战略运营副总裁指出,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应秉持长远视角,依托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目前,国轩高科在乘用车电芯领域已迈入第四代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8个研发机构、20个制造基地,同时累计申请超过1万项国际专利技术。

近期,欧美及东南亚多国纷纷推出了针对电池生产及碳足迹的本地化生产政策,这些政策对企业的运营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以欧盟为例,其颁布的《新电池法》强制电池生产者承担起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延伸责任,这涵盖了电池的收集、处理、回收以及最终处置等关键环节。 针对这一政策变化,企业如熊永华所代表的公司正积极应对。熊永华透露,公司正致力于通过两种主要模式来搭建回收体系:一是自建回收供应链,二是与海外的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回收网络。公司计划在今年内设立99个回收网点,以确保电池的循环利用得到有效推进。 此外,该公司已经打造了一个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涵盖了从电池原料的矿产开采、材料生产、电池制造,到产品应用,直至电池回收利用的各个环节,以确保整个产业链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这一全方位的产业链布局,不仅有助于企业应对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也彰显了企业在绿色生产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努力。

传统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包括车企、零部件、服务商,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则需要硬件制造商、能源服务商和数据服务商共筑整个价值网络。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欧洲子公司副总经理程丹丹认为,中国正通过电池、智驾、电控等新能源核心技术的创新,打破技术垄断,实现从“代工制造”向“规则制定”的战略转变。

新能源汽车实现真正的绿色出海,离不开完善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以及车、桩、网、储全链路协同布局。“在电动化渗透率超40%的当下,供应链正从成本驱动转向生态驱动。”湖南京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孙茂建认为,全球协同的新需求,倒逼整个供应链破界重构。

孙茂建表示,公司在出海实践过程中发现,目前全球超充标准割裂,超充认证重复检测率较高。他呼吁,应构建全球高质量智能超充网络,推动中国、欧洲、东盟检测结果互认,消除重复认证的数字壁垒,打造技术共享平台。

中国企业若欲在竞争激烈的欧洲市场乃至更广阔的区域内取得成功,必须全面考量,不仅仅限于提升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要深入研究和适应当地市场的特殊性、法规的复杂性、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用户的消费习惯。正如艾尔多集团董事兼执行副总裁卢卡·福特所言,在欧洲构建充电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要面对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还要应对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种种复杂性。这些挑战要求中国的供应链企业必须加强与当地政府及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研发并打造符合欧洲市场需求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市场的有效开拓。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