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近日,在上海文艺会堂隆重举行了一场汇聚了中国音乐界精英的盛会——“时代交响——新时代音乐创作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这场座谈会不仅集结了叶小钢、杨燕迪、尹波等20余位业界翘楚和知名学者,更是一场思想碰撞与智慧交融的盛宴。与会嘉宾围绕“新时代的音乐‘新’在何处?”以及“中国音乐在世界艺术格局塑造中扮演何种角色?”这两个至关重要的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通过这场座谈会,各界专家共同探讨新时代音乐创作的方向与路径,旨在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

真正优秀的交响乐,其魅力不应仅停留在少数人的赞誉之中,而应当深入人民的心田,与全球文化相互交融——它不应是封闭在自我欣赏的圈子内,而应当是让每一位听众都能在聆听的那一刻,即刻感受到它的共鸣。“走进人民心里,融入世界文化——不是关起门来孤芳自赏,而是让广大听众一听就懂。”这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的深刻见解。他认为,中国交响乐在西方音乐技术的运用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当前的挑战在于,如何创作出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深得人心、能令中外听众“一想到就有旋律涌进脑海”的佳作。这样的作品,正是那些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艺术表现。

今年4月12日至5月28日在上海举办的“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既要演好西方经典,更要演好中国自己的作品。展演汇聚中国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等10家全国优秀乐团,奉献20场高水准音乐会,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发展成果,助推优秀音乐作品和人才蓬勃涌现。

叶小钢以犀利视角点破当下交响乐创作瓶颈:“近40年来,中国音乐家在作品的风格探索性上已无愧于历史,但我们需要留下像《梁祝》《黄河》这样真正入心入脑的作品。”他坦言近期评审新作时感受到的遗憾——概念化、技术老化或过度复杂化的倾向,与广大观众的需求形成错位。叶小钢更是以自身经历揭示行业痛点——他2005年创作《大地之歌》时,有一个乐章因过度追求节奏的实验性,遭指挥家余隆直言“考指挥”,直到十年后上海交响乐团录制该作时,尽管乐团水平技术高超能把作品录下来,但也让叶小钢进一步思考:今天的交响乐如何在技术上无懈可击,又能让老百姓听得懂,还能在音乐史上有地位?

如何让当代中国交响曲佳作被更多人听见?中国音协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原院长杨燕迪提出“保留曲目机制”的破局之道。他以俄罗斯音乐崛起为例:“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现在能占据全球乐团曲库核心,关键在于通过舞台实践完成经典化。”杨燕迪呼吁,建立中国交响乐保留曲目库,推动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作品进入常态化演出体系,不让叶小钢、陈其钢、谭盾等人的优秀作品“只演一次就压箱底”。

中国交响乐团积极响应这一理念,在实践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副团长尹波透露,在本乐季,国交推出了四部重量级的委约作品。为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交响乐团联合14家交响乐团,共同委约著名作曲家周龙创作了交响曲《大乐同和》。此外,国交还与故宫博物院携手,委约作曲家唐建平创作了交响音画《故宫》以及《第三交响曲——献给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以黄河文化为背景,委约作曲家张千一创作了交响诗画《碛口》。同时,国交复排了叶小钢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作品《地平线》。 尹波表示,传播音乐的关键在于反复演奏。通过联合多家乐团共同委约作品,不仅能够分摊委约成本,而且单部作品至少可以巡演20场。这种多团联合委约的模式,成功破解了单个乐团演出频次受限的难题,为音乐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