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V2G技术,作为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相结合的核心技术之一,正逐步受到公众的关注。

8月5日,广汽昊铂正式对外宣布,将于广州地区启动首轮V2G桩车主招募计划。此次招募活动旨在邀请符合条件的昊铂车主体验先进的V2G(Vehicle-to-Grid)技术。成功获得首批V2G功能适用资格的昊铂车主,将享受到高达4000元的收益补贴,并且能够免费获得一台价值8500元的V2G智能充放桩。广汽昊铂相关部门表示,本次招募活动主要针对广州地区的昊铂HL纯电版、昊铂HT、昊铂GT系列车型的车主。车主们可通过报名参与,共有50个名额等待申领。为了符合报名条件,车主需已安装并拥有7kW私人充电桩,并在半年内承诺电网非低谷时段的放电量不少于1050度(约合150小时)。

早在2023上海车展期间,广汽埃安便曾发布“快速补电+V2G”计划,围绕“快、广、近”三大核心构建补电体系的同时,通过V2G技术实现电动车给电网反向输电,利用波谷充电,波峰放电,调节电网负荷。彼时,广汽埃安表示,接下来将V2G技术推广到私人用桩,让用户“在家就能轻松赚钱,卖1000次电可赚取约35000元”。

“车网互动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生产关系的重构,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产能输出’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升级。”广汽能源科技总经理刘志辉认为。

V2G(Vehicle-to-Grid,车网互动),即,让电动汽车成为“共享充电宝”——车辆既能从电网充电,也能在电网负荷高峰时放电,通过“低谷充电、高峰放电”实现能源双向流动。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带动V2G行业需求上升。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低碳融合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真表示,到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平均水平有望达到35%到40%,新能源汽车消费比例也会接近这一区间,车网互动开始普及。“再过10年,预计2035年,绿电将会成为充电的主体能源,绿电消费比例会达到60%到70%,车网互动也会成为重要的短时储能形式。”

针对市场期待,4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公开《关于公布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通知》。通知提到,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名单包含上海、常州、合肥、淮北、广州、深圳、海口、重庆和昆明9个试点城市和“北京市基于新型储能的V2G车网互动协同调控试点项目”等30个项目。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出的路径目标,到2025年,V2G技术标准体系将初步成型,峰谷电价机制实现全面实施;2030年前后,V2G将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并成为电化学储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城市电力系统具备千万千瓦级的柔性调节能力。

受政策推动,地方V2G试点渐次落地。7月31日,全国首张居民个人V2G结算单诞生,标志着广州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居民用户参与车网互动的全流程闭环,让电动汽车从“耗电工具”变身为“移动充电宝”。

随着政策陆续出台,宝马、福特、比亚迪、广汽、长城汽车等亦积极探索市场。仅去年,1月,蔚来上海首批10座V2G目的地充电站正式投入运营。除了在园区、办公楼宇、商场等典型场景探索有序充放电模式外,蔚来还与上海电网在奉贤地区试点了居住社区的有序充放电。2月,宁德时代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宣布全面深化在动力电池研发、回收、换电、超充及V2G等领域的合作。随后,宁德时代与北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明确将V2G技术导入合作范围,推动电池与电网的双向互动。日产则在去年10月称,将在2026年推出经济实惠的车网互动技术。

V2G(Vehicle-to-Grid)模式涉及发电、电网、资源聚合商以及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的参与者。实现各利益相关方的核心诉求,并确保整个产业链的利益能够共享,是推动V2G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在业界专家看来,尽管V2G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在V2G反向放电的价格机制尚未明确的情况下,目前市场上大多数V2G应用主要依赖于通过向台区内的其他充电设备或储能设施进行峰谷电价差套利来获取收益,这种收益模式相对单一,难以完全覆盖V2G充电桩的投资成本以及运行维护费用。 此外,由于目前消费者对于具备V2G功能的车型需求有限,汽车制造商在开发V2G车型、设计配套的营销策略和质保方案方面缺乏足够的动力。同时,新能源车主对于V2G收益的担忧也不容忽视,他们担心V2G带来的收益无法有效弥补电池寿命缩短和安全性下降所带来的损失。 为了让这一看似理想的V2G模式真正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整个系统进行长期的持续优化和协调。这不仅要求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商、电网运营商以及汽车制造商等多方共同努力,还需要市场机制的不断成熟和消费者认知的逐步提升。只有这样,V2G模式才能实现其潜在的巨大价值,为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从长远角度分析,清华大学四川研究院电力市场与碳市场研究所副所长蔡元纪指出,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成本逐步降低,V2G技术的应用前景将逐渐拓宽。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