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在鄂西群山怀抱中的天然溶洞之内,光影交错,座无虚席。伴随着阵阵战鼓的回响,一场盛大的民族歌舞表演正式开启。一幕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剧目依次上演,观众们不时发出热烈的掌声。

此处是湖北恩施利川市的腾龙洞,被誉为亚洲已知的最大洞穴之一。在酷热的夏日,洞外烈日炎炎,而洞内却气候宜人,吸引了众多游客不远万里前来,享受这片“天然空调”般的清凉之地。游客们在避暑之余,还能领略到丰富的土家文化风采。

腾龙洞全长59.8公里,洞口高72米,宽64米,可容20多辆卡车并排驶入,直升机也能在洞口自由盘旋,规模宏大、令人震撼。走进洞中,整个洞穴群共有上下五层,洞中既有体量惊人的石钟乳,又有形态小巧的石柱、石笋、石花、石幔等。

地质专家介绍,整个洞穴曾是长江支流清江古河道,22万年前洞中发生大型岩崩,致使河水改道,形成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水洞和旱洞相连的神奇景观。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清江在流经腾龙洞附近时猛跌30余米,水声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江水垂直跃下,消失在洞穴的黑暗深处,形成“卧龙吞江”的壮丽景象。

“除了地质奇观,腾龙洞还是展示土家文化的天然舞台。”在景区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与一些游客穿着御寒外套,进洞前行几公里,抵达《夷水丽川》歌舞秀演出地点,剧场终年恒温12至18摄氏度,但持续变换的场景、精彩纷呈的演绎却将现场氛围“搅”得火热。

故事以古称“夷水”的清江为脉络,串联土家族千年历史,从先祖廪君射杀盐阳女神的悲情传说讲起,既有戴着鬼神面具的傩面舞、美丽大方的摆手舞,又有挑水、砍柴、赶集、叫卖等土家人的真实生活场景,还有《龙船调》《六口茶》《唱起山歌送情郎》等民歌唱响……

夷水丽川艺术团团长冉娟介绍,景区打造的这处原生态洞穴剧场,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文化资源,采用土家族非遗元素,融入升降舞台、移动吊脚楼、水中龙船等现代化技术表达,使自然与人文、古老与现代交汇融合,展现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自2005年首演开始,20年来演出场次近16000场。2024年我们进行了第四次改版升级,升级以后舞台更美、服饰更炫、本土元素更多、科技感更足、互动性更强。”冉娟说,演员阵容近百人,技术人员数十人,排练、巡检不间断,保证着淡季每天2场、旺季4场演出的顺利进行。

在冉娟看来,参与感、体验感是提升旅游歌舞表演吸引力的关键,要让游客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体现土家人生活劳动的场景,我们的演员通过赶场叫卖的方式,把代表恩施特点的富硒小土豆、玉米粑粑、土鸡蛋、利川红茶等送到游客手中;对歌场景中,带动全场跟着一起合唱耳熟能详的《六口茶》;还有,用土家新娘的绕场巡游来表现土家族的出嫁风俗。从现场反馈也可以看出,最受游客喜欢的就是这些互动类型的节目。”冉娟说。

吊脚楼上,一位披着红纱的新娘,坐在阁楼上一边织着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一边和楼下的姊妹们唱着土家族的哭嫁歌——十姊妹歌。歌声婉转凄美,画面唯美动人。

土家新娘的饰演者宋雨桃是利川本地人,2011年加入演出团队。近年来,随着艺术团加强社交媒体运营推广,打造“夷水天团”IP,宋雨桃的新娘花絮视频迅速在网络上走红,累计点赞量过百万,收获了不少粉丝关注,进一步为演出和景区带来了流量。

“突如其来的关注度让我兴奋又害怕,走红是意外之喜,如果能通过我,了解到西兰卡普等非遗技艺,以及哭嫁等土家民俗,吸引大家来利川、来腾龙洞游玩,推动地方旅游发展,这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宋雨桃说。

除了剧场演出,景区还推出数字光影秀、非遗传承人签约驻演等文旅活动。今年“五一”假期,20余位非遗传承人与腾龙洞景区正式签约,成为常驻展演嘉宾,利川灯歌、肉连响、石工号子、利川草编、利川木雕等非遗体验项目也出现在了洞穴里。

此外,将中华文化、民俗风情、旅游促进“三交”等多种元素融入景区门头、入口长廊、情景歌舞表演等处,以沉浸式植入方式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截至7月10日,今年以来腾龙洞景区已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营收近7000万元。

腾龙洞景区的负责人近日透露,未来景区将积极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驻展演,精心策划并开发一系列特色研学路线,旨在引导游客从单纯的“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转变为深入的文化体验之旅。此外,景区还将积极探索洞穴实景与现代光影科技的深度融合,目前腾龙洞的后洞开发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不久的将来,游客们将能够欣赏到3D光影秀《妖雾山—天地造化》等多个充满互动性的体验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腾龙洞景区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

深藏地底的暗河激流澎湃,清澈的水流声与空灵的山歌旋律相互融合,共同编织出一曲优美的乐章。在这自然美景与人文气息的相互辉映中,该洞穴以其独特的地质奇观而闻名,如今正因文化热潮的推动,成为带动当地山水发展的强劲动力源泉。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