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近期,有关下雨天不宜驾驶新能源车,担心车辆漏电触电的谣言在网络上流传。对此,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委网信办等权威单位联合发布“科学流言榜”,对这一说法进行了科学的澄清。专家指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常见的误解。新能源电动车在设计阶段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防水和防漏电的问题。 专家进一步解释称,新能源电动车的电池普遍采用了IP67或更高等级的防水设计,这意味着它们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承受浸水而不损坏,从而确保了车辆在雨天的安全使用,不存在漏电触电的风险。

每当雨季的脚步渐近,关于“雨天驾驶新能源车会触电”的谣言便如潮水般蔓延开来。这种毫无科学根据的传言,仿佛一片阴霾,笼罩在新能源车的推广与普及之上,对低碳出行理念的传播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有必要拨开这层迷雾,还事实以真相,防止这些谣言对低碳出行事业造成进一步的破坏和阻碍。

新能源电动车在设计之初便已将防水和防漏电问题纳入重点考量范畴,其电池普遍采用IP67或更高等级的防水设计,具备强大的防护能力,能够完全防止外物及灰尘侵入,并且在短时间浸水的情况下仍可保证正常工作。

依据《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18384-2020)的规定,所有上市的新能源车都必须通过严格的涉水测试,车辆要在100毫米深的水池中,以20km/h±2km/h的速度行驶至少500米,时间大约1.5分钟。如此严格的测试标准,充分确保了新能源车在正常雨天的使用安全。而且,新能源车还配备了多重安全保护机制,例如电路设有防水要求,充电接口具备防水结构,一旦检测到异常情况,系统会立即自动切断高压电源等,为车辆安全再加上一道坚固的“防护锁”。

然而,一些人因对新能源车技术不了解,以及受传统观念影响,盲目相信并传播“雨天开新能源车会触电”的谣言。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新能源车的声誉,也给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和困扰,严重阻碍了低碳出行的推广。低碳出行作为一种环保、可持续的出行方式,对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不能任由谣言阻碍其发展,而应以事实服人,以科学负责任的态度来认识新能源车。

事实上,任何车辆在暴雨或深积水路段行驶都存在风险,这主要是出于行车安全的考虑,并非新能源车特有的“漏电”问题。在雨天驾驶时,我们需注意一些事项。比如减速慢行,保持安全车距,避免急刹车和急加速,以防车辆失控。同时要注意观察路况,尽量避免涉水行驶,若必须涉水,需先确认涉水深度未超过车辆允许的最大涉水深度,并低速通过。此外,还应开启车辆的雾灯和近光灯,提高车辆可见度,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在电动汽车的充电过程中,除了在行驶状态下能有效避免漏电风险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充电枪插入车辆充电口时,实际上车辆处于断电状态,此时并无高压电流接通。这一环节通过充电桩端与车辆端的识别机制,确保在启动充电过程前不存在任何安全类问题。只有在确认安全无误的情况下,充电过程才会启动,确保人和车、人和充电桩均处于安全状态。 然而,为了进一步保障充电安全,特别是在暴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新能源电动汽车车主需要特别谨慎处理充电过程中的关键细节,以预防短路等不良后果的发生。例如,车主应选择合适的充电位置,确保充电桩远离积水,避免被雨水浸泡;同时,做好充电设施的防护措施,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充电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可靠。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和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低碳出行已成为我们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途径。在此背景下,新能源车作为低碳出行的重要载体,凭借其零排放、低能耗等显著优势,正逐渐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新方向。我们应当积极拥抱这一新技术,摒弃那些无根据的谣言和偏见,以积极的态度和实际行动来支持低碳出行。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能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迈向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