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近年来,上海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持续加大投入,稳步推进有条件的场所和单位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截至2024年底,上海公共场所的AED配置水平已达到每10万人配备26.5台,共计配置超过6585台AED。为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上海市正稳步推进AED的普及与完善。预计到2025年底,上海新增的AED设备将超过9000台,届时每10万人的AED配置水平将提升至超过50台。而到了2027年底,上海公共场所的AED配置水平将力争达到每10万人100台。与此同时,上海市还致力于进一步完善AED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重点人群的AED使用技能培训,并推动实施有效的急救措施,以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透露,未来将依托政府引导、社会协作、公众参与和技术保障的综合性合作模式,加大力度推进本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安装工作。到2025年,将着重在居民住宅区和若干公共场所完成AED的布置。

一是持续加大配置力度。各属地综合区情特点、人口密度、人口流动量、风险人口结构比例、分布距离等因素,制定“一区一策”年度实施方案,合理布局增配AED。总体上, 到2025年底,本市新增AED设备超9000台(202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居民小区和重点公共场所增配7500台,上海市5分钟社会急救志愿服务公益项目增配1500台),配置水平超过50台/10万人。在居民小区、中小学校、养老机构等重点场所、区域进行统筹优化布局,到2027年底,配置水平达到100台/10万人。

二是推进“AED一张网”建设。逐步将新增和存量AED设备接入“一网统管”,并与本市120院前急救调度平台实现对接。探索利用“AED一张网”在多种新媒介上(微信、电子地图等),开发一站式设备查找、导航、呼救、志愿者响应、专业救援指导等功能,实现公众急救与专业急救联动响应。

三是全面强化人员培训。将配合市红十字会做好本市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包括:制定专业救护员及普及性课程体系,做好救护员师资培训;落实“送训上门”服务,按配置AED设备与救护人员1:10的比例,做好设备投放周边区域人员、重点人群及社会公众的相关技能培训(含小区管理人员等);号召医务人员和参加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注册成为急救志愿者,做好志愿者公益支持和管理工作,发挥好急救志愿者作用。

四是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在运行管理方面,我们致力于完善相关管理机制,特别是针对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规划布局与配置。为此,我们正积极推动本市AED配置和管理的地方性标准体系建立,旨在实现服务与管理的协同优化,并规范培育专业服务机构,以确保AED配置和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通过与区有关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方合作,共同发挥各自优势,确保AED配置和运行管理等各环节得到充分支持。 此外,我们还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渠道,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深入开展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活动,如“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我们旨在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公众自救互救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水平。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