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随着国内首部机器人戏剧《巨物之城》的精彩演出缓缓落下帷幕,导演、上海戏剧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研室主任戴炜走上台前,向现场热情的观众们详细介绍了这群技艺非凡的机器人演员。紧接着,一场欢声笑语的“见面会”随即展开,观众们纷纷激动不已,迫不及待地涌上舞台,与刚刚完成了长达80分钟的精彩演出的机器人演员们近距离接触,并纷纷合影留念,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
在充满活力的中国大戏院长三角城市戏剧节上,上演了一幕最具科幻色彩的精彩瞬间。国内顶尖的机器人技术突破实验室和展厅的界限,以一种贴近生活、亲切的方式走进了普通民众的视野。这样的场景让人们对机器人不再感到陌生——2025年的春晚上,张艺谋导演的《秧BOT》节目中,人形机器人滑稽地扭动着秧歌,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而在上半年举办的半程马拉松中,我们也见证了人形机器人跌跌撞撞地参与其中的有趣画面。 《巨物之城》艺术总监、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沈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性,尝试模拟未来世界的场景。”对于机器人和演艺产业而言,这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诚然,机器人正努力跟上人类的步伐,但其不懈前行的姿态早已让人为之振奋。 面对“人机共生”这一时代的重要课题,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迈出了舞台实践的重要一步,这标志着我们正朝着未来更加紧密的人机合作关系迈进。
《巨物之城》的舞台上,参演机器人的数量是人类演员的4倍——共8位。除了可以AI表情模仿的卓益得ULA-V2人形机器人(饰岚),全球唯一同时满足平衡、高效、智能、安全、经济等综合优势的双足机器人卓益得X02(饰T-758),拥有全向快速移动能力的卓益得全向轮双臂舞台定制样机(饰堂吉诃德)外,还有四足机器狗、炫光飞行器等丰富多样的机器人型号。
相比于一般戏剧,机器人戏剧的创排多了一个步骤——实验室编程。去年年初,来自上海戏剧学院、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上海卓益得机器人公司的主创团队在实验室度过了堪称“痛苦”的一个月。听到机器人戏剧,常有人问戴炜,资金投入是不是特别可观。答案恰恰相反,过程中人力的投入反而是巨大的。“作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排阶段遇到了此前难以想象的困难。”戴炜告诉记者,“当时,机器人的一个动作就需要半小时的编程时间,设定完还要进行调整,非常熬人,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专注力、想象力、意志力。”
要让机器人变成演员,就先得为其提供范本。在排练厅里,熟悉各个机器人技术特点的戴炜反向模仿机器人,与真人演员对戏,帮助他找到表演参照体。而在侧台,每晚都有近10位技术人员在幕后操控机器人,用代码和操作柄共同参与到表演中来。
在《巨物之城》中,机器人是占据舞台、勾连故事的主角。在未来时空的设定中,“堂吉诃德”“岚”“麒麟臂”等共同帮助主角“赛博改造人”阿泰尝试通过找寻记忆,重新建立与母亲的情感联系。无论是机械臂的笨拙拥抱、机器人打麻将、还是电子嗓音的歌谣演绎,都让观众不禁思考——机器人是否有一天不再是工具,而是和人类一样平等共生?
可以看到,《巨物之城》释放出当下戏剧多元性探索的重要信号。“研究戏剧有三个传统角度——空间、文本、演员,机器人戏剧便是我们从演员入手的一个探索。”沈倩表示。剧本跳脱传统科幻作品中技术与人性对立的窠臼,以技术为载体,重新定义了“家庭”的情感内涵。沈倩认为,好故事对未来机器人戏剧的发展起到格外重要的作用,“只有足够扎实的剧本,才能撑起多形态的演出”。
从实验室到排练厅、最后进入剧场,机器人的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创排初期,机器人的动画表情和硬件绑定,但每次机器人读取硬件时会有一瞬间的黑屏,导致演出中动画表情不连贯,而双足机器人也曾因为手部动作幅度过大而踉跄、跌倒。“在剧场,观众不会记得所有机器人做对的部分,但会记住错的部分。”戴炜说,“在舞台上看上去笨笨的机器人,在展览厅中却是可以引发尖叫的存在。一进剧场,观众的期待值会直接拉高,希望看到它们和人类一样表演。”
每次坐在观众席,戴炜的心总是悬着,就怕下一秒出现问题。他不否认,《巨物之城》仍存在需要克服的困难,但每次解决与实验的过程无比重要。“就像舞台比实验室复杂许多,未来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和机器人接触情况更是如此。只有走出实验室,才能让机器人接受真正的检验。”
《巨物之城》团队将机器人戏剧的定位概括为科研、创作与表演的结合。经过多轮演出,剧组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充满好奇与同理心的年轻观众群体——孩子们,这一发现为未来机器人戏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当前的机器人表演主要还处于展示科技实力的阶段,但展望未来,有一天当机器人能够像真人演员一样展现出同样的美感,其受众群体将迎来显著的增长。正如沈倩所言,这种对未来机器表演的憧憬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热议,"关于未来的一种畅想"、"机器人演出的未来戏"、"从现在看见未来"等词汇频繁出现在观众的留言中。 机器人戏剧不仅仅是关于戏剧本身,它更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戴炜指出,在舞台上,我们让机器人“老去”,这样的设计意在隐喻人机之间的平等——技术应当成为情感的传递者,而不是简单的替代品。当舞台上的堂吉诃德深情地说出“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时,那金属关节的细微嗡鸣中,隐藏着科技所能展现出的最温柔的一面,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 2025小剧场生态创新:从"爆款***"到可持续运营的全新探索2025-07-21
- 2025小剧场生存法则:悬疑与喜剧霸屏,精品化与IP运营成关键2025-07-21
- 上海小剧场暑期档:从《庆余年》到《流星之绊》,沉浸式戏剧引爆文旅消费2025-07-21
- 中国原创话剧《杂拌、折罗或沙拉》纪念版东京首演:文化出海的新里程碑2025-07-21
- 新大众文艺时代:全民创作、技术赋能与文化共鸣2025-07-21
- 北京网络剧创作新趋势:政策赋能、文学筑基与产业升级2025-07-21
- 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科技光影闪耀山城 28部国际佳片汇聚重庆2025-07-21
- 合肥"绣花功夫"城市更新:方桥小学口袋公园的民生温度2025-07-21
- "感知上海"文旅升级:打造日本游客深度体验新路径2025-07-21
- 南京"日展+夜市"创新模式:文商旅体展融合撬动亿元消费2025-07-21
- 守艺更守密:黄浦区发布全国首个《老字号商业秘密保护指南》2025-07-21
- 从第三跃居第一:澳门凭"娱乐休闲+居民友善"双优势征服内地游客2025-07-18
- 散文诗影像革命:《我的阿勒泰》如何用4K草原美学重塑电视剧语言2025-07-18
- 从"神探传奇"到"技术演进":《我是刑警》用纪实笔触重塑刑侦剧叙事2025-07-18
- 白玉兰奖"青春语态"突围:从《西北岁月》到《边水往事》2025-07-18
- 《锦绣芳华》热播带火取景地:潍坊沂山、西安大唐不夜城成暑期打卡热点2025-07-18
- 陈思诚监制新作《恶意》7月5日上映:如何打破传统悬疑片叙事套路2025-07-18
- 指挥家or作曲家?萨洛宁的"双重身份"在MISA舞台绽放2025-07-18
- 萨洛宁携纽约爱乐再登MISA:一场跨越十年的古典音乐"沪美对话"2025-07-18
- 演员跨界诵读+素人每周精读:一场"红楼热"背后的文化传承新范式2025-07-18
- 最新文章
- 热点内容
-
- 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获得
- “绿色救生圈”防溺水志愿服务项
- 7万人次挤爆草莓音乐节!北京“
- 6.62亿用户的非遗新舞台:微短剧
- 悬疑类型“出海”加速度:中国电
- 电影节主会场变身"电影生态综合
- 顺风车体验升级:嘀嗒出行用"路
- 从机关食堂到夏布小镇:重庆151
- 韩国演员李世荣和日本男演员坂口
- 电影《芭比》制片人及主演玛格特
- 秦岚艾伦《成家》破题婚恋焦虑:
- 茅奖三部曲收官之作:《主角》上
- 萧亚轩透过经纪人回应:黑粉、造
- 2025上音音乐戏剧系毕业大戏《泰
- 90岁德邻公寓焕新重启:北外滩再
- 电影《阿克达拉》将于6月21日起
- 韩国男团SEVENTEEN成员崔胜澈因
- 2025年上半年电影票房为292.31亿
- “探险岛”主题园区内全新打造的
- 从"暗香歌王"到"皮筋猴男团"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