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近期,江苏省知识产权局携手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共同发布《江苏省“专利产业化+认股权”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推出“专利产业化+认股权”的创新实践模式。此方案针对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不敢转化、不愿转化、不会转化”的难题,通过制度创新,为科研成果从学术价值向产业动力的转化搭建了一座崭新的桥梁。

应时而生的改革突破

此次改革之所以得以推进,得益于多方面的推动力量。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本投入机制。在此背景下,江苏省作为证监会批准的认股权综合服务试点单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包括“认股权+贷款”、“园区+认股权”、“科技成果+认股权”等多种模式。而更深层次的推动力则源于供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高校专利在估值和交易流程上存在诸多难题,另一方面,科创企业既需要技术支持,又必须保持资金的流动性。针对这一现状,“专利产业化+认股权”模式应运而生,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创新机制化解核心痛点

“该方案的核心是构建‘专利作价入股+延迟行权’新模式。”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服务处处长刘宏伟介绍,省内高校院所将专利技术作价投入科创企业时,可选择暂不获取企业股权,转而持有认股权——即未来按约定价格认购股权的权利。待企业成长增值后,专利权人再行权入股,分享企业未来发展收益。

这一“风险缓释”设计既缓解了高校对国有资产流失的顾虑,又通过绑定专利价值与企业成长红利,显著提升转化意愿。“过去专利转化最怕两件事:成果被贱卖要追责,企业失败要担风险。”东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副总经理吴易飞表示,该校已先行落地的两个项目中,认股权模式让科研团队吃下“定心丸”。

全链条服务护航落地

江苏股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股交中心”)成为该模式落地的关键枢纽,将提供政策咨询、需求对接以及认股权登记、估值、查询、转让等一站式服务,确保交易全程可溯、合规免责。方案同时强化多方协同,高校院所需协调内部多部门工作,解决难点问题;明确行权后科研团队可享股权激励及税收优惠;鼓励地方政府对参与机构给予补贴,并引入担保机构分担风险。

四步战略辐射长三角

本方案精心规划了分阶段的实施路径,旨在稳步推进成果转化。首先,我们将精心挑选出20家在成果转化机制方面已较为成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这些机构进行专项培训,以显著提升其实操能力。接着,我们将推行“一成果一方案”的定制化设计,确保高校、企业和股交中心三方共同拟定协议,并在进行合规公示和登记后,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此外,本方案还将实行全周期服务,建立一套认股权管理及跟踪企业“双线反馈”机制,确保成果转化过程的全程跟踪和优化。同时,我们将提炼并推广一系列“转得好”的标杆案例,以此作为推动长三角区域股权市场认股权互认的强大动力,进一步促进区域内股权市场的健康发展。

该方案成功搭建了一个风险可控且激励相容的转化生态系统,标志着江苏省在知识产权金融领域的重大突破。江苏股权交易中心融资服务中心负责人朱梦珺指出,通过运用金融工具,将原本静止的“纸专利”转化为流动的“活资本”,这不仅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转化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同时也为全国范围内提供了可借鉴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先行经验。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全国知识产权金融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