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浙江省首座专门的考古博物馆——坐落于杭州市临平区的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在今年暑假期间成为了热门打卡地。该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考古学视角深入解读遗址的丰富内涵,并结合了先进的高科技展陈设施,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掀起了一股考古文化打卡的热潮。自5月18日正式开馆以来,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日均游客接待量超过3000人次,其中近七成游客为90后青年,展现了年轻一代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宁波姑娘王晨晨已经三次踏入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她兴奋地向记者分享她的体验:“来到这里,我才发现考古竟然如此引人入胜。在这里,我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玉架山的历史和良渚文化的精髓,而且每次参观都有全新的发现和感受。”这次,她计划利用先进的AR技术,亲自动手搭建一座良渚先民的半地穴式房屋。随着虚拟的梁柱和茅草屋顶在眼前一步步成形,她不禁感慨万分:“那些原本只能在展厅里静静陈列的文物,以及器物上刻画的神秘符号,此刻都变得如此生动和鲜活。”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围绕临平遗址群、茅山遗址、玉架山遗址设立了三大展厅,展陈玉器、陶器、石器等文物超1800件。玉架山遗址涵盖了良渚文化早、中、晚各个时期,被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评价为“目前所见唯一贯穿一千年良渚文明兴衰历程的遗址”。

20年来,浙江实施文化保护工程,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和博物馆建设,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正是“最新作品”。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严洪明表示,浙江平均每月有两座新博物馆开放,但玉架山考古博物馆仍让他耳目一新,“这里不光呈现文物本身,也讲述它们如何被发现的故事,填补了浙江博物馆领域的一个空白”。

步入临平遗址群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分立于左右两侧的弧形数字屏幕,如同海水翻涌卷起的浪潮,配合着数字动画,讲述临平地区数千年沧海桑田的变化。一旁的茅山遗址厅里,访客周颖刚看完一场沉浸式裸眼3D数字影片。她说,仿佛站在4000多年前的水田边,亲眼目睹牛蹄踏入泥泞留下印记。

馆内展出了很多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资料实物,包括考古勘探日志、墓地平剖面图等。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副馆长李龙解释,考古学概念相对抽象,这样的展陈设计鲜明具体,能让年轻人更容易走近考古。

“考古学是小众专业领域,随着访客越来越多,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既保证专业性,又增强普适性。”李龙指着服务中心的访客意见簿说,目前已累计收集了上百条建议,不少都转化为肉眼可见的改进:

玉架山遗址展览馆内,那被誉为“镇馆之宝”的良渚文化刻符玉璧,现在增添了一束照明,使得参观者能更加直观地辨认出玉璧内部凹陷处的精美刻纹;在无障碍参观区,触控屏幕下方放置了一支便于操作的触摸笔,为乘坐轮椅的游客提供了便利的互动体验。

李龙表示,他们正筹备一场专家论坛,聚焦于无障碍展厅的改进议题。同时,他们计划引入模拟考古挖掘、文物修复等互动项目。此举旨在拉近考古与公众的距离,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玉架山考古博物馆。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