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昔日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的上海张园,近日取得了新的开发成果。据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昨日透露,石库门风格的“华严里”建筑群将于本周六完成整体复位。随着“华严里”的回归,张园地下三层空间的深度开发也将正式拉开序幕。

踏入张园东区,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气势磅礴的连片石库门建筑群——“华严里”。这座建筑群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三栋立帖式砖木结构建筑构成,占地面积宽敞,总建筑面积达到了4030平方米,承载着约7500吨的历史重量。与众不同的是,这组建筑群巧妙地被抬升,并配备了先进的机械装置,宛如“长出了许多脚”,独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脚其实是432个小型步履式移位机器人,能让建筑走起来。”上海建工二建集团城市更新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章谊表示,从5月19日启动归位以来,“华严里”以日均10米的速度“行走”。

石库门如此“辗转”,就是为了腾出施工空间去进行地下空间的建设。上海静安置业集团副总经理陈汝俭表示,张园地下空间将综合设置商业、文化、地下停车及相关配套用房等使用空间及设施。同时,这里还承担轨交2、12、13号线三线实体换乘地下联通的任务,实现南京西路地铁站站内换乘。

张园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种类最多的石库门建筑群,拥有大量历史建筑和文保建筑,蕴藏着不少名人居所。这也是从2018年启动改造修缮以来,张园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

因为施工难度极高,张园在业内同样有名。张园保留了上海老式弄堂“纵、横、斜、曲”的特点,内部空间狭窄,弄堂只有2米多宽,门洞最窄只有70多厘米宽。许多老建筑必须原位原址保护,不能被破坏——既要施工,又要保护,常规的大型设备几乎“束手无策”。

“在张园地下开发阶段,将引入超过10款建筑机器人,破解中心城区无法进行大型设备作业的痛点。”在昨天举行的上海建工集团城市更新综合观摩会上,上海建工二建集团工程研究院城市更新所副所长肖启晟表示。

张园中最为复杂的施工区域之一,便是始建于1928年的“张园大客堂”。这一历史悠久的建筑,在上世纪40年代,曾成为了众多有志青年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教育的重要场所——“树群夜校”。在桩基施工阶段,施工团队凭借自主研发的迷你桩机,巧妙地通过无线遥控器实现了设备的行走、折叠与转向,使得桩机能够灵活地进出狭窄的门洞。在房屋内部,施工团队利用这一先进设备,成功打下了一排排稳固的工程桩,从而攻克了大型装置无法在狭窄空间作业的难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狭窄的施工环境,我们的施工团队精心研发并定制了一款小型挖土机器人。这款机器人采用了独特的折叠式机械臂和底盘集成设计,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而且极大增强了其灵活性。此外,它还融合了先进的履带—轮式复合驱动技术,使得机器人在宽度仅有1.2米的石库门里弄巷道中也能自如地自主转向和移动。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挖土机器人还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具备智能识别功能。它能准确区分黏土与障碍物,从而实现高效、智能的清障作业。同时,通过路径规划技术,机器人能够自主选择最优路径,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这一创新技术的应用,无疑为我国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