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要拓展微短剧的多样潜能,创作者必须重视其规模、形式和制作时长的特性,坚守微短剧的本质属性,并敢于突破传统框架,积极尝试超越现有模式、类型和题材的新领域。

微短剧行业近年来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已成为备受瞩目的文艺热点。数年间,微短剧的数量已累计达到数万部,其内容品质也在不断攀升。然而,在这股繁荣的背后,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许多微短剧以重生、逆袭等题材为主,通过强烈的冲突和多变的反转来制造观众的爽快感。这种创作模式逐渐陷入了一种同质化的路径依赖,使得大量作品在面目上趋于雷同。

爽感并非微短剧的专利,“爽文”“爽剧”早已有之。不过微短剧的形态特点和商业模式,使得求“爽”的意图更直观、更整体性地作用于故事面貌。具体来说,微短剧体量小,单集时长短,且收益与完播率直接相关。为此,微短剧求“爽”,往往会借助高频的“钩子”,如画面钩、悬念钩、情绪钩、转折钩等,持续精准刺激观众情绪,确保观看黏性。微短剧各集篇幅本就短小,以设置“钩子”为首要,故事的艺术性、创新性,乃至连贯性、逻辑性、合理性便退居次席,难以得到保证。求“爽”的微短剧,时空背景常常是架空的,细节往往是未经打磨考证的,毕竟细究这些费时费力又于“爽”无益。正因如此,被爽感生成机制支配创作逻辑的微短剧,往往面目模糊、千剧一面。尽管如此,不少微短剧凭借爽感一招制胜,的确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席之地。

相比传统影视剧,微短剧带有新大众文艺属性。过去几年,数以万计的创作者涌入微短剧赛道。这些创作者新手上路,模仿商业上成功的案例,就成为试错成本较低的选择。同时,一些在微短剧传播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平台,也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上述创作经验分析提炼成标准化的方法论,面向创作者提供数据参考、生产辅助等服务。在批量模仿、市场反馈、复盘归纳的互动中,上述创作经验的有效性被不断验证,操作手法也被不断细化甚至量化。久而久之,同质化、审美窄化等问题便日益凸显。

近来,随着业界学界对微短剧研究分析的深入,出现了微短剧“本质是手机剧”“是继电影、电视剧之后视听产品第三种形态”等探讨。在媒介史、文艺史的宏阔视野下审视,不难发现微短剧的产生和风行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技术缘由,它来自人类对故事的持久钟爱,也来自手机在当前媒介格局中的强势地位。新生的微短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理应同诗、词、戏曲、小说一样,蕴含着讲好故事的更多可能。

瞄准追求爽感的微短剧,通过批量生产,在客观上对微短剧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张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情绪。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模式化的、自我重复的生产方式不利于艺术创新和创造,它不仅束缚了微短剧的艺术价值,还可能使微短剧的艺术可能性被窄化和简化。长期沉溺于这种路径依赖,形成的闭环效应将不断循环,进而抑制微短剧讲述新故事、讲好故事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地管理部门持续强化创作引导,推出了“微短剧+”等创新创作计划。这些举措不仅不断提出新的创作题目,还大力提供支持和扶持。其中,丰富和拓展微短剧的题材和体裁,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正是这些管理措施的重要着眼点之一。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期待微短剧产业能够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为了充分挖掘微短剧的无限潜力,创作者必须深刻理解并尊重微短剧的独特体量、形态以及制作周期的特性,坚守其作为微短剧的本质属性。在此前提下,创作者还应敢于突破固有的创作模式,勇于探索那些超越传统模式、类型和题材的新领域。得益于其短制作周期的优势,微短剧能够比传统影视剧更迅速地对接和反映新闻事件及社会热点。从历史长河中汲取的丰富历史事件,以及古典文学中那些浩如烟海的人物故事,都是微短剧创作的宝贵素材。同时,新时代中国蓬勃发展的态势和百姓生活的日新月异,都值得我们用生动的笔触进行记录和讲述。 进一步拓宽微短剧的创作空间,还离不开在行业生态中占据“中枢位置”的视听平台。这些平台应充分发挥其影响力,采取与其地位相匹配的积极措施,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资源,推动微短剧的多元化发展。通过精心策划和精准投放,这些平台能够为微短剧的创作和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共同助力微短剧产业的繁荣与进步。

2025-06-17 10:48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