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近日,一场备受瞩目的《聆听舞剧音乐的巅峰之作》音乐盛典在上海隆重上演。在这场音乐盛宴中,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室内乐版本无疑是其中的亮点。该作品自问世以来,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观众的期待,其音乐部分已多次以精选组曲的形式与听众见面。而此次室内乐版本的呈现,更是将这部舞剧音乐的精髓与深刻内涵以更为完整和丰富的形式展现给了观众。

音乐,作为舞剧的灵魂,近年来在中国舞剧的蓬勃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众多舞剧爆款频出的背后,音乐创作功不可没。然而,由于音乐意象往往具有隐性和抽象的特点,舞剧音乐创作的“被看见”程度,常常滞后于舞蹈语汇、戏剧构作、舞台营造等直观可感知的内容。实际上,舞剧音乐创作通常是在舞蹈编排之前进行的,编导们会依据音乐主题来精心设计舞蹈的架构和动作。 优秀的舞剧音乐,不仅需要与舞蹈完美融合,更要引领舞蹈,为舞剧的情节发展、情感表达、人物塑造、场景转换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更高层次上,舞剧音乐还需为整体艺术风格、美学意境和人文气质的营造增添丰富的色彩。这对于作曲家和舞剧编导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在音乐创作中巧妙地平衡舞蹈与音乐的融合,同时赋予舞剧更深的内涵和感染力。

舞剧艺术起源于芭蕾,西方音乐史上许多著名舞剧音乐来自芭蕾舞剧,并且引领了世界音乐创作的潮流,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引入舞剧这个概念,不断探索民族舞剧的路径,留下了诸如《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音乐经典。不过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舞剧创作整体还是偏重于“舞”,凸显“剧”和“乐”的较少。

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舞剧通过创新叙事方式、视觉表达和舞美设计等,完善戏剧构作,强化戏剧属性,同时也在音乐上寻求拓展。曾几何时,有些编导不重视音乐创作,拿现成的影视音乐或者流行音乐东拼西凑,这里剪一段那里剪一段,再丢给作曲家临摹,音乐沦为背景或过门,舞剧变成配乐舞表演。如今,随着舞剧行业的发展以及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编导对舞蹈与音乐、文学的关系愈加重视,这也与中国“乐舞不分家”“诗乐舞一体”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对舞剧创作来说,音乐与舞蹈只有齐头并进、水乳交融,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实现审美最大化。

近年来,我国舞剧音乐创作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尤其是那些现象级的舞剧作品,其音乐部分不仅精彩纷呈,更是舞剧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其音乐与剧情紧密融合,为悬疑风格营造出浓厚的氛围,同时为正反双方角色塑造出鲜明的情绪,时而紧张刺激,时而迷人陶醉,时而哀伤感人。 其中,备受赞誉的“旗袍店”、“渔光曲”等主题音乐,巧妙地融合了中西音乐技法,既具有叙事性,又充满抒情性,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舞剧《只此青绿》的音乐选用了中国五声音阶,将古琴、古筝、鼓等民族器乐与钢琴、吉他等西洋器乐巧妙结合,使得音乐的体积感更加丰富,将千里江山的斗转星移之美,在声音的张力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舞剧《红楼梦》中,音乐个性鲜明,既有“元宵”的喜庆氛围,又有“探春远嫁”的飘零感,还有“花葬”打击乐的哀伤与“归彼大荒”的壮烈,为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些舞剧音乐经过反复打磨和市场考验,不仅有的衍生出音乐会演出,还发行了CD和黑胶唱片,为舞剧积累了更多乐迷,同时也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为我国舞剧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5-06-17 10:43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