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随着陈丽君担纲的贾宝玉一角在演艺圈内外引发了巨大的流量效应,越剧《我的大观园》的热度攀升可谓顺理成章。这不仅得益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广泛影响力,还因为上世纪50年代上海越剧院创排的同名越剧所积累的经典魅力。这一切都预示着这部作品引发的讨论将会异常热烈。果不其然,围绕越剧《我的大观园》的讨论纷繁多样,从高度赞扬到中肯建议,再到尖锐的批评,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展现了观众对这部作品的极大关注和热情。

观众们原本期待,这将是一部演绎《红楼梦》故事的戏剧。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这部戏的名字叫做“我的大观园”,这暗示着故事的主导者并非是传统的“红楼梦故事”,而是“我”——创作者所设定的一个悬置的、开放的身份和主观视角。在这部剧中,老年贾宝玉重返自己年少时的大观园,带着历经沧桑的成熟心境和旁观者的心态,审视着曾经显赫的贾府,观察着周围的人和事,回顾自己的人生过往。 那么,“我”究竟是谁呢?是此时的贾宝玉,还是那个在脂粉堆中穿梭的宝玉,亦或是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在“我的大观园”中,我们看到了《红楼梦》中的世界,但同时也感受到了曹雪芹通过宝玉所呈现的主观世界,以及创作背后的原型人物和原始素材。 正是由于“我”(剧中以老年宝玉的形象出现)的存在和干预,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变得模糊不清,既似又非。而“我”这一角色,也成为了全剧进行新诠释的关键和灵魂。通过“我”的视角,观众得以重新审视《红楼梦》的世界,感受到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和人文关怀。

应当承认,这是一个相当奇峭、十分大胆的创想和构思。一方面,“我”代表了一个不甘又不安的、具有独特命运感的灵魂,核心的戏剧关系隐约已转移到了老年宝玉和少年宝玉之间,涉及重新选择的命题。另一方面,那种旁观和不确定的视角,带着意识流的色彩和勘破的消解功能,打破了完整的线性叙事框架,在情感维度之上凸显了哲理性,也给舞台呈现提供了更加自由的空间。问题在于,这种明显游离于《红楼梦》经典叙事和越剧生旦表演本体要求的拆解与重组,一开始就给自己制造了难题。它需要从新的戏剧关系出发来经营故事,又不得不瞻顾和依托爱情悲剧的主线和生旦表演关系。为了平衡而做出妥协,结果就是观众的一些预期落空,而这个构思所带有的观念色彩与独特况味也难免打了折扣。

在“我”的主观视角下,本版剧情以元妃省亲为引子,生动地重现了往昔那鲜花盛开、烈火烹油的繁华景象。尽管“我”在重温往昔事件时,戏剧性的张力略显不足,但依然能够感受到时光的沧桑与当年少年的纯真。然而,剧中宝钗扑蝶、黛玉葬花、湘云醉卧、妙玉烹茶的四个场景,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时之景,四位美女各具特色,画面虽美,却使得剧情瞬间转变为全知视角。那么,“我”是如何看见这一切的呢?或者说,是什么样的“我”能够遇见这样的场景?显然,这里的铺垫与延展,不应仅仅局限于场景画面。 进一步而言,虽然剧情设定为重温当年之事,但剧中的宝玉却缺乏新的动机、情感和心境的注入。这不仅使得此时与当年的情节联结不够紧密,缺乏张力,还导致情感浓度和审美调性的摇摆不定。那么,“我”的心境如何与少年宝玉合而为一?合体后可能引发的新的剧情走向又该如何应对?若选择放弃合体,纯粹以旁观者的身份介入,戏剧关系又该如何重新构建?若能实现这一点,其他角色的身份又该如何重新定义?可以说,这些问题是“我”带来的新挑战,也是这部作品尚未解决的症结所在。

2025-06-17 10:42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