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最近,2025年大阪世博会上,中国馆举办了安徽主题活动日,黄梅戏、花鼓灯等充满安徽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吸引了众多目光;同时,祁门红茶的制作工艺、徽墨的制造、徽州竹雕以及芜湖铁画等传统技艺,也让人流连忘返。

3月17日,黄山市的祁门红茶制作工艺和广德市的明德竹木非遗工坊荣幸地被列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荐名单。这些工坊不仅承载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更依托于本地的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致力于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作为重要的经营主体,它们在带动当地居民就地就近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造血”功能,实现了自主自立的发展目标。

出海之行、出新之举、出圈之策,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与灵感,为非遗价值创造带来新的机遇与空间,安徽省蔚为大观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从技艺传承、产业升级、品牌传播等方面寻求突破、踏浪国潮。

在宣城,工匠们用双手成就“纸寿千年”的奇迹。宣纸传统制作技艺,108道工序!这项全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心手相授,毫厘见真。

作为非遗大省,安徽省目前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7项,包括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程大位珠算法、黄山毛峰制作技艺、太平猴魁制作技艺、六安瓜片制作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26项。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3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59人。从传统技艺到传统礼仪、节庆,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地之一,随着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持续提升,非遗正在融入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

将一个个散落的点连接成线,再将线条交织成面。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我国首个跨省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正迎来“下一个十年”的规划编制阶段。与此同时,宣州文房文化、戏曲文化(安庆)生态保护区正积极争取晋升为“国家级”。此外,新设立的省级池州傩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在稳步推进,而亳州市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总体规划也即将出台。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的持续提升。

2024年,一场盛大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交流展示活动在美丽的黄山举行。此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旨在通过现场交流与切磋,共同探讨和提升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水平。在活动中,长江文化带非遗展、长江流域非遗美食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轮番上演,不仅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协作保护机制,使其更好地融入国家战略规划。 此次区域性整体保护的加速推进,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空间,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