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根据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我国银发经济的整体规模已接近7万亿元。展望未来,到2035年,这一规模有望突破30万亿元。在众多省份中,浙江省作为较早迎接“老龄化浪潮”的省份,今年也发布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实施意见》,旨在进一步推动银发经济的发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然而,在热闹的表象之下,众多消费者和商家不禁感叹:“政策虽热,市场却难觅其踪;声势浩大,实效却如雨点般稀疏。”银发经济虽然备受瞩目,却未能真正赢得市场的青睐。那么,浙江的老年消费市场究竟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这一规模达到万亿级的银发经济市场,又能掀起多大的波澜?近期,记者深入老年群体和银龄产业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寻银发经济的变革、困境以及突破之道。

输入“以‘温州的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DeepSeek上立即跳出一篇散文。近日,在温州市委老干部局举办的公益AI课上,71岁的“学生”靳国辉跟着老师学会了使用DeepSeek的基础操作。

眼下,老年人AI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既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免费培训,也有不少针对性收费课程。“越来越多的老人想学AI、追潮流,这对我们而言就是新市场。”在杭州从事教育培训行业多年的李孟军并不避讳谈“钱”,近期,他准备试水推出一个“有性价比又实用”的老年人AI特色课程。

如今,银发经济不再只是轮椅、养老院、保健品的代名词,而是涵盖多元领域的消费场景。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老年人消费需求增量最集中的三大领域为:健康管理、文娱体验、智能产品。消费偏好也呈现三大特征:品质优先、功能创新、场景多元。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大批60后“新老人”带来的“新理念”“新习惯”,进而产生的新需求。

在记者回收到的千余份调查问卷中,有73.5%的老年受访者“希望享有更加新潮的生活方式”,其中60后群体更加聚焦“体验度”和“舒适度”。57%的老年受访者表示,愿意为提升生活品质而付费。有明确旅游、学习等消费计划的占比达43%。

另一方面,老年人消费的数字化转型趋势也相当明显。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线上老年大学注册用户突破5000万,抖音老年版日活用户超1.2亿。

今年72岁的江先生是一名来自嘉兴的旅游爱好者,也是一名摄影达人。“我自费在网上学习摄影课程,还报名参加旅行社组织的研学游,用镜头记录各地人文风情。”江先生说。

“现在不仅仅是大城市,在小城市里,智能保健产品同样受到老年群体欢迎,新潮的养生服务也比较受欢迎。”温岭市瑞人堂药店的经营者告诉记者,店内的智能手环等产品在老年群体中销量不错,他们还常来咨询中医美容、养颜抗衰等项目。

从轮椅、养老院、保健品“老三篇”到健康管理、文娱体验、智能产品“新三样”,现象之变的背后是理念的悄然变化——从被动养老到主动享老,当前,老年群体正逐步展现出以“悦己”“自我”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势。

“老年群体主体意识的增强,让他们更加注重在消费过程中实现自我表达。这种变化使得消费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差异化的特点。”杭州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陆文荣注意到,面对快速崛起的银发市场,企业也敏锐捕捉到了这些变化,加速从产品设计到营销策略的全面转型,及时抢占新趋势下的新市场。

最明显的是智能科技、适老化改造、老年金融等新兴赛道。陪伴机器人、健康管理AI、普惠养老贷……一系列适老产品的出现,正在重新定义养老体验,填补服务缺口。

前段时间,杭州市西湖区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内,前来尝鲜外骨骼机器人的老年人络绎不绝,这里是杭州智元研究院新推出的“踏山”髋部助行外骨骼线下体验点。

“近两年,我们逐步将应用场景从医疗、机构向个体家庭延伸。”研究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外骨骼机器人已进入正式量产阶段,随着供应链完善,预计未来几年在养老等领域将会迎来一个小爆发期。

新业态的竞争正在起势,传统养老产业也在积极探索多业态融合的发展路径,迭代升级打造自己的转型样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单一医疗和养老体系已无法充分满足老年人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湖州鑫颐太湖椿养老社区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社区以“复合式”服务模式为核心竞争力,将医疗、商业、休闲等多功能元素完美融合。在这里,入住的老年朋友们不仅能享受到陪诊服务、送餐服务、慢性病管理等一系列全面的生活照料,更有机会在社区学院中学习声乐、茶艺、书法等丰富多样的特色课程。此外,他们还可以邀请亲朋好友前来社区度假休闲,共同享受悠闲的养老时光。

有观点指出,无论是商家在场景上的创新突破,抑或是传统经营模式的转型提升,其核心都在于对新兴趋势的精准捕捉。专家们进一步分析,若能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使得老年人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和内心的满足,同时商家也能实现盈利,那么这无疑将是一场多方共赢的局面。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