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每逢周末,位于富民路的一座四层小洋楼前,门口玄关处总是挤满了等候的人群。这家店铺名为蕾虎买手店,近期在被誉为“巨富长”的网红街区成功开设了多家分店。

近年来,随着个性潮流的兴起,上海的街头巷尾涌现出一批如雨后春笋般的买手店。这些独具特色的店铺不仅吸引了众多时尚潮人的目光,甚至让传统百货企业也开始加入这场潮流盛宴。2017年,百联集团积极响应市场趋势,成立了名为“the bálancing”的买手店品牌。该品牌在上海的东方商厦、兴业太古汇、港汇恒隆广场、环贸IAPM等繁华商圈陆续开设了4家分店,为消费者带来了丰富的购物体验。

在传统百货纷纷面临低潮的当下,买手店逆势而上,通过更科学的采买机制、更专业的线下服务,满足年轻消费者的时尚需求。同时,买手店连接秀场与市场,助力培育本土设计品牌,为时尚消费市场输送新鲜供给,形成新的消费动能。

买手店不是个新名词。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已经出现国内第一批买手店。这种起源于欧洲的零售业态,通常由专业买手挑选采购个性化特色品牌,从而区别于大众百货。也正因此,在传统百货如日中天的那些年,买手店更像锦上添花的配角,并没有掀起太多波澜。

近几年,传统商场经营承压,买手店为何在此刻突然翻红?

日本电通集团曾提出一个AISAS理论,用于描述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的决策模式,五个字母分别代表五个步骤:Attention(注意)指品牌通过广告或社交传播触达消费者;Interest(兴趣)指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兴趣;Search(搜索)指消费者在网络上搜索产品信息;Action(行动)指消费者完成购买等转化行为;Share(分享)指消费后通过社交平台分享体验,影响他人决策。

the bálancing的常客旦旦就是典型例子。她告诉记者,自己经常参考社交媒体上的穿搭,其中不少都是小众品牌,往往需要去国外才能买到,“后来发现买手店有喜欢的品牌,所以经常过来购物”。当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线上渠道从根本上重塑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路径与作出决策的逻辑,时尚消费产业的供需天平出现倾斜,带着互联网基因的小众品牌成为新的需求增长点。

新一代的买手店引领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阶段。在这一阶段,店铺不仅优化了采买机制,更借助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地捕捉到年轻人的潮流趋势。the bálancing的主理人透露,他们采取了一种独特的综合分析策略,将品牌的数据与买手的市场洞察力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摒弃了买手的主观喜好,转而根据客户的画像和消费习惯进行精准采购。同时,我们还会灵活调整后续的采购计划,适时控制那些已经达到市场饱和度的品类,确保店铺的商品始终紧跟潮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紧接着,买手店运用海外直采、平台合作以及品牌寄售等多种创新模式,成功地将当下年轻人热爱的众多小众品牌汇聚于一店之中,为消费者打造“一站式搭配”的丰富选择。在蕾虎店内,我们可以发现诸如UMA WANG、SHUSHU/TONG、MARCHEN等备受瞩目的本土设计师品牌;而在the bálancing集合的品牌中,则有大约70%源自海外,余下30%则是国内设计师的杰作。在这里,顾客能够轻松选购到跨品牌的上装与下装,实现完全个性化的时尚搭配。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