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本年七月初期,位于松江区中山街道的一位居民表示,他们的院落变成了貉类后代的“托儿所”。那里有成年貉两只,抚养着十只幼崽,这些小貉白天享受阳光,夜晚尽情嬉戏,甚至将居民晾晒的衣物当作玩耍的玩具。

在近两年的生态调查中,我们发现貉群结伴的现象愈发普遍,不再像过去那样罕见。许多志愿者报告称,他们观察到不止一次几个貉家庭(由几对成年貉带领着数只幼貉)聚集在一起进行社交活动的场景。而在过去,能偶然遇到一个完整的貉家庭,例如哺乳期的母貉带着几只幼崽外出“逛街”,都算是难得的“幸运”之事。

最近他们发现了一种“照看幼童”的现象,即去年出生的女孩留在家中,协助父母一同照料今年新生的弟弟或妹妹。至于这种生存策略背后的原因,目前尚未明朗。

还有一些居民反映,貉似乎没有以前怕人了,以前是远远望见人就躲开,现在则是若无其事地从人身边走过去。

“这种变化在全球许多‘进城’的野生动物上都有发生。”王放表示,它们的警惕性会大幅下降,同时,与人的距离不断缩小。

王放认为,就目前来看,这种变化的风险还很低,绝大多数貉还是怕人的,不怕人的貉更多是依赖、利用人类解决吃喝问题,不具有攻击性。“但这种变化需要加强监测和研究,才能在风险加大前及时干预。”王放强调,大家还是坚持和野生动物相处的“四不”原则,即不害怕、不投喂、不接触、不伤害。

解开更多未解之谜,公民科学将发挥更大助力。上海市林业总站副站长李梓榕表示,上海正在持续加大日常遇到野生动物等实用知识的科普。比如,附近有貉的巢穴且貉的活动明显干扰到了居民的生活,可由小区居委会向所在区野保部门请求技术指导,在确定已经将貉赶走的情况下,由物业部门填堵沉降缝。又比如,用扎带或防护网加固园子周围的栏杆,尤其要堵住底部的缝隙,可以较好地防止貉钻进来偷吃。如果发现小区里的貉有皮肤病等传染病,居民可直接向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反映,及时采取诱捕后救治等干预措施。

同时,上海的“貉口普查”活动正在考虑升级。据透露,上海林业部门已与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吸引更多孩子参与公民科学活动,同时加强与有貉社区的沟通,培育发展一批“常驻观察者”,让“貉口普查”获得更多宝贵的持续监测数据。

展望未来,公民参与的科学活动所贡献的宝贵知识和深刻见解,将为上海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野生动物保护策略提供坚实的支撑。例如,关于“每公顷适宜的貉数量是多少?”、“在何种情况下需要人为干预?”以及“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干预?”等问题,李梓榕指出,通过持续的调查研究,我们有望逐步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随着调研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将逐步明确全市各区域野生貉的“承载界限”。一旦评估结果显示貉的密度超过了预设的标准数值,社会各界应积极行动,共同参与到貉的生态保护中来,以实现野生动物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