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近期,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一名来自津巴布韦的研究生,专攻交通安全,向该校师生们讲述了他在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这位黑人青年,身高高达190公分,体重约300斤,他平时热衷于演唱《茉莉花》这首歌曲。在假期来临之际,他原本计划寻找一份工作。然而,前些日子,他在老师的朋友圈中得知了一个重要的消息,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主动申请,加入了安徽建筑大学本科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成为了该校历史上首位参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外籍留学生。在7月7日至11日期间,他跟随由该校20名师生组成的徽州地区遗产古桥保护调研实践团,踏上了安徽的多个地方,对超过50座古桥以及城市中的中小桥梁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你还记得在安庆桐城市看到的紫来桥吗?这是典型的下部外挑结构,就好比两个人伸出手,互相搭在一起,以缩短桥梁的跨径。”王乐天分享时,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青年教师周宇在一旁通过身体语言一边比划,一边中英文混合,向王乐天交流讲解桥梁结构知识。

“一座桥就是一页凝固的历史。这些天,我们走过村头的千年古桥,遇到即将废弃的石桥,还见到村民请求修复的老桥。”作为带队老师,周宇发现,王乐天喜欢听古桥背后的故事:位于宿松县长铺镇境内的众家桥,背后是清朝一对老夫妻“乞讨众家为修桥”的感人故事;另一座老桥由一位古代商人修建,以方便嫁到河对岸的女儿回家探亲……“我们希望向这位留学生传递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周宇说。

实践活动中,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大二学生童天麒与王乐天成了朋友。童天麒认为,语言并不是跨文化沟通的障碍,用“笨方法”也能聊明白。经过一些烈士陵园时,王乐天表现出好奇,童天麒就用英文解释:“这里面(悼念的)都是我们国家的英雄。”来到安庆桐城六尺巷时,王乐天用英语“tolerance”(意为包容——记者注)来诠释它的含义。

过去五年间,该团队对徽州古桥以及城市中的大小桥梁进行了深入的文化探索、风险评价和修缮建议等系列工作。在去年夏季皖南遭受暴雨和洪水袭击之后,该团队与师生们共同对当地的古桥梁进行了细致的检查与诊断。

在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马智鑫眼中,桥梁象征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以及包容多元的文化精神。通过社会实践,留学生得以领略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美学韵味,同时,这种活动也在中外学生之间搭建了一座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